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旨在告诫世人,人生在世喜忧参半,难免遭遇艰难困苦的时刻。当身陷逆境,山穷水尽疑无路,是否就只能自暴自弃、自怨自艾,沉浸在无限的痛苦绝望之中呢?当遭遇人生的瓶颈,又有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渡过低谷,获得重新出发的勇气?5月8日下午,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邀请到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俞平伯研究学者周文毅,给听众们讲讲“红学”大师俞平伯以及他的纾难解压智慧。
俞平伯出身近代中国四大文化名门之一的浙江德清俞氏,曾祖父与父亲都是学富五车的大家。他幼承家学,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纵跨民国和共和国两个时期,前后长达七十余年,作品丰赡、著述粲然。他更因考证、评析《红楼梦》文本的成就,成为“新红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954年,正当他如鱼得水之时,两个名不见经传的“红学”后辈发表了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得到领袖发信支持,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围攻和文学围剿。此后,俞平伯经历了32年的学术低谷,在这32年中,俞平伯虽辛苦遭逢、长期压抑,但却从不自暴自弃,他用他纾难解压的智慧,努力化解心中愤懑,在黯淡无光、不知前路的日子里,用云淡风轻的心境,继续学习、写作、研究,终在暮年迎来梅开二度的晚景。他随遇而安,从不讲究养生,但却活过九十寿辰方在家中安然辞世。
周文毅老师在总结俞平伯的纾难解压智慧时,着重提及了几个要点:一、《吾庐》约言——越是身陷桎梏,越领悟到爱家人、爱自己的重要,自爱、平和、前进、闲适,方能拯救人于人生的低谷;二、四字箴言——乐、知、闲、拙;三、乐天不忧惧,知命不妄想,安闲啬心神,养拙慎言行。1972年,当俞平伯第二次见到当初批驳自己研究成果,导致32年人生坎坷的两个后辈,他早已放下前时恩怨,一笑泯恩仇,还以书法相送,胸襟之开阔令人叹服。“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正是有了荣辱不惊的气度,顺其自然的胸怀,悲天悯人的豪情与不断进取的坚持,才能走过人生低潮,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曙光。
近三个小时的讲座,近百名听众被周老师激情的演讲所折服。讲座结束后,还有不少听众围着周老师继续探讨。大家觉得,听周老师的讲座真是一次很好的享受,俞平伯的经历及解压智慧让人获益良多,并希望周老师的新作早日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俞平伯。
小调查:
根据本场讲座收回的调查表显示:对本场讲座非常满意度为100%,基本满意度为0%,不满意度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