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遇见东方,西方设计史上的中国风”主题讲座在浙江图书馆之江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西方设计史上的中国风》作者袁宣萍,带领听众穿越三百年时空,细观欧洲皇宫贵族的宅邸设计如何呈现西方对东方的想象、打造“东方幻境”。
在讲座中,袁宣萍教授以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中国外销艺术品西传为脉络,生动阐释瓷器、丝绸、壁纸等如何在欧洲掀起“中国风”(chinoiserie)热潮。她指出,“中国风”这种盛行于17—18世纪的装饰风格,源于西方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想象性诠释,表现在室内、家具、陶瓷等设计领域,这些设计中的风景和人物既像中国,又不是中国,具有异国情调。
在中国外销艺术品的影响下,欧洲宫殿和庄园中开始流行“中国房间”(Chinese Room),即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室内设计。当时,无论是皇宫还是贵族庄园,设置一到若干个中国房间是普遍的做法,甚至还出现了整组建筑都以中国元素装饰的“中国宫”。通常,中国房间的墙上贴着中国进口的壁纸与漆板,壁炉上陈设着中国瓷器,床上铺挂着中国刺绣,并配上著名设计师制作的中国式家具。
袁宣萍教授通过丰富的图像资料,重点解读了英国的两个经典案例。一是乔治四世(摄政王)的布赖顿宫,这座中国风的皇家行宫内,鎏金龙纹在天顶游走,仿竹家具与青花壁纸相映成趣,将西方人对东方的浪漫想象推向极致。二是《唐顿庄园》的取景地哈伍德庄园,其中的中国房间里,那些描绘中国人物风景的外销壁纸,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了东西方审美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创造性融合。
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对中外文化交流与设计史感兴趣的听众。在讲座互动环节中,听众围绕“中国风设计中的文化误读与跨文明对话”展开了热烈探讨。袁教授结合具体实例与历史语境,深入解析了中国风设计背后的跨文明对话机制,引发了听众对文化传播本质的深层思考。
在讲座尾声,袁宣萍教授与读者面对面交流,不少听众手持讲座笔记与《西方设计史上的中国风》一书与袁教授探讨书中细节,现场氛围热烈。
走进布赖顿的“中国宫”与哈伍德庄园的“中国房间”,就像走进大航海时代的历史片断,走进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世界。历史早已证明:文明的生命力正源于对差异的包容与创造性转化,这或许正是17—18世纪西方流行的“中国风”设计留给当代文化交流的深刻启示。此次讲座的分享,无疑为当下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