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上午10点,浙江图书馆之江馆二楼多功能厅内座无虚席,一场关于汉语词汇文化内涵及其演变的精彩讲座在这里举行。
本次讲座由著名语言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王云路教授主讲。王教授是国务院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二级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担任中国训诂学会会长等多个重要学术职务,在古汉语研究领域卓有建树。
![]() |
讲座伊始,王教授以“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作为开篇,强调了母语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王教授认为,阐释汉字、了解汉语词义的发展脉络,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增强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古词到今语的演变之旅”这个主题,王教授选取了“星期”、“贫瘠”、“伴侣”、“夺取”、“拂晓”等几个现代汉语中极为常见的词语作为切入点,带领听众一同探索这些词汇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古人认识事物的独特思维方式。
在接下来的讲解环节,王教授系统地介绍了造字的源头、基本原则、词义间的联系等内容,并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吕”、“字”、“尧”等字的含义与来龙去脉。
王教授以精妙、生动的讲解,通过对这些汉字词汇例子的分析,不仅向听众们展示了汉字构造的艺术之美,更揭示了古人观察世界时细腻入微的一面。
讲座接近尾声时,现场气氛依旧热烈非凡。面对读者们高涨的热情和接连不断的提问,王教授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展现了她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亲和力。听众们表示,此次讲座让他们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古汉语研究更深的兴趣和热爱。
本次讲座到场人数约80余人,对读者们而言,这是一个深入了解汉语词汇及其演变过程的机会,也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汉字演变之旅。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高质量学术活动与讲座在浙江图书馆开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知识共享与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