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8年,朝鲜文臣崔溥不幸遭遇海难,却意外漂泊到了中国。在浙江台州府邻海牛头外洋(今属浙江三门县)登陆后,经宁波、绍兴至杭州,继而沿运河一路北上,抵达北京,再经陆路返回朝鲜,历时135天。崔溥回国后,将这段神奇的经历撰写成书,名为《漂海录》。
明清时期,由于中国严格的海禁政策,中国与朝鲜半岛两地往来受限,但受海洋季风的影响,明代朝鲜船只漂流至中国的事例并不少。但是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崔溥这样,不仅亲历了中国的风土人情,还留下了珍贵的记录,则不多见。
2024年8月3日,浙江图书馆邀请到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副会长杨雨蕾女士做客文澜讲坛,在崔溥的漂海见闻中,讲座徐徐拉开帷幕。
主讲嘉宾: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副会长杨雨蕾女士
明代朝鲜使臣很少到达长江以南地区,而崔溥、崔斗灿对江南的描述尤为细致,因此,杨教授主要以崔溥的《漂海录》、崔斗灿的《乘槎录》为中心,通过当地县志记载、图录、诗词等资料,对崔溥等漂民的行程、浙江的风物体验、中朝两地的文化交流三个维度进行解读,将明清朝鲜漂民见闻及其笔下明代的浙江当地风情介绍给在座30余位读者。
浙东运河之记录
作为明代时行径运河全程的第一个朝鲜人,崔溥对运河交通和运河沿岸风貌的记录,极为难得,富有资料和学术价值。
讲座中,杨教授按崔溥等人沿浙东运河、京杭大运河北上线路,将崔溥对浙江运河沿岸的城镇面貌、文化交流等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崔溥在其《漂海录》感慨浙东运河:“……江之两岸,市肆、舸舰纷集如云……”杨教授认为,崔溥等人对15世纪浙东运河通畅的记载相当丰富,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浙东运河的历史变迁。
浙江风物之体验
江南风光旖旎,物产丰饶,从12世纪开始就作为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而令人神往。崔溥在15世纪意外漂流到中国后,游历江南,对江南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尤其是把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进行了细致的对比。
而在江南诸地中,苏杭两地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等因素,使得崔溥对杭州与苏州的描述最为丰富、且评价最高,其谓杭州“即东南一都会,接屋成廊,连衽成帷,市积金银,人拥锦绣,蛮樯海舶,栉立街衢,酒帘歌楼,咫尺相望。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春之景,真所谓别做天地也。”
城市布局、地宅建筑、饮食起居、穿戴用具……浙江的市井风貌都在崔溥的《漂海录》中得到生动的体现。
与浙江文人的诗赋外交
使臣往来,在完成外交使命之余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两国文人间的诗文酬唱,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诗赋外交”。崔斗灿漂流到浙江,沿途在定海和杭州与清朝文人交往最为频繁。
在杭州,崔斗灿没有机会外出,便“吟二绝,以寓跻胜之怀“。
怀西湖二绝句
崔斗灿
蓝舆晚到浙江城,西望长湖眼忽明。
谁把烟雾都管领,却教荷桂未忘情。
粤中山水尽精神,最爱西湖景物新。
恰似东家贤妻子,隔墙相望不相亲。
江南名士余锷读到崔氏的《乘槎录》及其所作的“怀西湖二绝句”之后,便与孙传曾、章黼、李堂、孙熙元、孙灏元、罗承烈、邵纶、徐秋雪等诸名士多次拜访,诗歌唱和、共作笔谈。
虽然崔斗灿未能如愿游历西湖,但他与交游的文人们以西湖景物为中心的诗文唱和并没有受到影响,十九天留下百余首相关诗作,多数为中国文献缺乏记载的内容,十分难得。期间西湖景物更是成为崔斗灿在杭州与当地文人诗文交往的重要纽带。
对外国人的中国纪行研究目前已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明清两代外国人的中国行纪大量涌现。现场,许多读者对明清时代中国的海外交流,以及明清中国与朝鲜王朝的关系向杨教授进行了提问、交流。
明清漂民事件是东亚海域世界各地频繁往来、相互协助的历史见证,也展现出浙江等沿海地区与外部海洋世界联系的一个面向。很多读者表示,本次讲座不仅展示了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绚丽画面,还提供了审视中国社会的全新角度,让大家感受到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礼仪邦交和两地人民的真挚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