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 | 文澜读书岛“重读经典”再度开启,读懂“新文化”的第一声呐喊
发布时间: 2024-07-11        来源:浙江图书馆              点击量:92        

酷暑来势汹汹,一出梅,杭州的天气就无缝切换成了盛夏酷暑模式,高温热浪持续。但是,酷热的天气没有挡住读书人的脚步,浙江图书馆曙光路馆集体视听室里,60余位书友还是顶着烈日,共同参加钱报读书会、文澜读书岛“重读经典”第三季的第一场阅读分享活动。

去年暑假,由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报读书会、连麦杭州悦读会协办的文澜读书岛阅读沙龙推出了“重读经典”系列阅读分享活动,受到广大书友,尤其是青少年书友的欢迎。去年暑假和今年寒假,书友们先后阅读了《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简·爱》《呼啸山庄》。今年盛夏来临,“重读经典”再次开启,将阅读分享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呐喊》《仿徨》和中国戏剧文学经典《窦娥冤》《牡丹亭》。

孤独者的“呐喊”

7月6日下午,“重读经典”第三季打头炮的分享嘉宾,也是第一季的开场嘉宾,书友们的老朋友黄健教授。身为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长的他,是国内鲁迅研究的顶级专家之一。他以“孤独者的‘呐喊’”为题,向书友们解读了鲁迅小说集《呐喊》。

 

 

去年暑假的“重读经典”第一季,打头炮的是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健。他为书友分享了对《水浒传》的认识,解答了书友们关于《水浒传》是不是毒草的疑惑。7月6日下午,“重读经典”第三季打头炮的还是黄健教授。身为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长,他是国内鲁迅研究的顶级专家。他以“孤独者的‘呐喊’”为题,向书友们解读了鲁迅小说集《呐喊》。黄健教授从鲁迅在日本“弃医从文”开始说起。他认为,《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白描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方式,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艺术形象。深层次揭示了中国社会矛盾,对旧制度、旧观念等进行剖析和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是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黄健教授重点解读了《呐喊》中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形象以及他自述式的描写,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对以礼教为主体的旧制度、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批判。鲁迅以启蒙主义思想,对旧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由此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忧愤深广,振聋发聩,同时也寄希望于未来和青年。黄健强调,《狂人日记》中描写的“吃人”是迄今为止对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最为形象的概括和认识。“吃人”并非消灭人的肉体,而是将人变成“非人”,剥夺了人的思想、精神和个性。这表现出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最为深刻的批判思想和精神。《呐喊》以鲜明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旧制度、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黑暗面,由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展现了希望及其对人性(国民性)的思考和关怀。而《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撼整个文坛,激动人心。它是五四新文学的总序,是“文学革命”的“实绩”,为新文学创作的“一发而不可收”作了示范,展示了新文学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我们为什么读《呐喊》?

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为现场书友解释了把《呐喊》作为“重读经典”Ⅲ开篇书目的理由。他说,《呐喊》是新文学、新文化乃至新时代的第一声呐喊。阅读和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一定必须从《呐喊》开始。首先,这是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呐喊。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五四运动源于反帝反封建的抗议示威,继而引发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封建传统礼教、道德、文化。《呐喊》是五四新文化思潮的产物。《呐喊》中的作品无不清晰地展现了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全面否定。《狂人日记》尤其为甚。在中国文学中,未见如此深刻、决绝的批判。这是五四时代的特征。只有决绝地否定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才能开启全新的时代。

其次,这是艺术与形式的呐喊。《呐喊》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发端,其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巧妙地以狂人为主角,借狂人之口,直白、犀利地发出对封建旧时代的呐喊,同时又为小说的白话叙述方式提供了合理解释,几千年的文言文被自然朴素、生动有趣的白话文代替。同时,《呐喊》也不是仅有思想的激进,14篇作品中不乏深刻揭示人性的典型人物,如孔乙己、阿Q、九斤老太等。这些人物的深刻、生动,直到百年后的今天,依旧令人赞叹。

再次,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伟大的作品。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文学方面有三位代表人物:胡适、鲁迅、郭沫若。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分别是白话诗、《狂人日记》和《凤凰涅槃》。相比较而言,《狂人日记》以及《呐喊》才是影响后代最深远的作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作品中,只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才显示出成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令人越读越感受到其深刻。 

从《一件小事》读懂经典 

在分享会的互动讨论环节,两位书友不约而同谈到了《呐喊》中最短的小说《一件小事》。两页半纸,1000多字,讲了一个黄包车夫遇到一个被车带倒的老妇人的故事。书友郭梦慧从这个小故事联想到如今的碰瓷现象,她特别佩服小说最后一句话:“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现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她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有车夫的勇敢,都能在一定年纪以后还能去除自己身上的自私自利的劣根性,给这个世界增添希望。

 

书友陈俞铭则说,小说中坐黄包车的那个人,挺像我自己。我们学了很多知识,经历了很多事情,其实灵魂上并没有更加高尚和纯净。她不太喜欢“精英”和“草根”这两个词,《一件小事》告诉我们,劳动人民往往比“精英”更高尚。那个黄包车夫用自己的行为唤醒了坐车的人。这篇两页多纸的小说改变了她对鲁迅的看法,让她喜欢上鲁迅的作品。

参加阅读分享会的许多书友认为,《呐喊》《狂人日记》对于最普通的读者,似乎很陌生,很遥远。但只要你认真读下去,一定会有发现。每个人都会找到令自己感兴趣的点。这就是经典文学作品对我们的意义。所谓经典,一定是经得起咀嚼,常读常新的,它们永远不会过时。

 
关注我们
-->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