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文明交往与文化治理”讲座在浙江图书馆之江馆二楼报告厅举行。讲座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毅主讲,吸引了对文博与考古感兴趣的观众,大家相聚一堂,共同沉浸于对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的深入探讨中;在讲座后进行了热切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讲座伊始,王毅老师分享了中国考古与文博学界在实践层面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址的考古、展览工作。之后,他站在时代的高度上,指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文化遗产国际合作在建设“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其作为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并寄予厚望。基于新的时代要求,王老师结合自己在柬埔寨、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多次调研经历从文明交往与文化治理的角度对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意义和开展路径等展开了讨论,通过丰富的案例分享,探讨中国在亚洲地区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成就与未来。
在新时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国际合作重要的新维度、新动力。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文化遗产合作的巨大价值,通过深入交流合作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理性看到,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各国对文化遗产的价值有着不同的认知,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和水平存在差异,我们的遗产保护工作与各国保护意愿之间可能存在矛盾,这不可忽视。
互动环节,现场观众积极与王老师进行交流。“各国文化遗址保护是否受经济制约?”“体现于只关注伊斯兰文化进入后的历史的排他性是否是伊斯兰文明的特点?”……王毅老师一一予以解答,肯定了听众的思考,指出自我中心化是每种文化普遍存在的现象,他鼓励国际文化遗址保护也应更多考虑“人”的因素,即尝试转变自己的视角,突破传统仅仅着眼于“器物”等本身的模式。一位高中历史老师带着学生们的疑惑来到了现场,希望了解文博与考古行业的发展前景,王老师也热情分享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经验。
随着讲座圆满落幕,王毅老师的精彩演讲与观众的深入互动,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深受启发。大家不仅对中国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方面的成就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文明的交流与文化治理有了更深的思考,让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