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会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吗? ——记世界读书日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读书会
发布时间: 2024-04-25        来源:浙江图书馆              点击量:67        
我们真的会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吗?
——记世界读书日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读书会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尼尔·波兹曼
 
        犹记得网剧《隐秘的角落》中,张东升在爬山过程中谋杀两位老人的情节,之后“爬山警告”“约你去爬山”一度成为网络热词;在杭州杀妻案发生后,一些网友又根据一些案情的细节发明了“两吨水警告”“化粪池警告”“绞肉机警告”等词汇。可以说,这些对于社会现象娱乐化的解读,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并日益扩张。
        不仅是各类媒体平台的综艺秀、短视频,几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娱乐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标志。如何应对“娱乐”之过度,应对“娱乐”之“普遍”?4月20日,浙江图书馆文献典藏中心邀请浙江树人学院“树人读书社”的嘉宾,通过解读上世纪八十年代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与在座20位读者深入探讨娱乐霸权年代的种种思考。
(现场,来自浙江树人学院“树人读书社”的各位嘉宾从各自的角度解读《娱乐至死》,并提出深刻洞见。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是徐丽君老师、江宏老师、柳亚杰老师、刘俊老师)
 
 
 
    
 
    
 
 
 
(读书会中,老师们与在座的读者交流互动)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美国纽约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他开创了媒体生态学,是媒介环境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等。
        《娱乐至死》是波兹曼最著名的著作之一。该书追溯了传媒的变迁,阐述了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的过程。波兹曼认为电视传媒的娱乐性使得非娱乐性的信息不得不在“声像”上包装自己,使得信息越来越具有作秀的成分。
 
主要观点
 
 徐丽君:娱乐至死的最大启示,即如果没有保持足够的理性逻辑,人很容易对感官刺激的快乐上瘾。
        徐老师从文本的角度解读了《娱乐至死》一书的精华,结合动画短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帮助书友、读者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论点,并且还分享了自己的深刻洞见,重点探讨了隐喻的内涵、思考的基本方法、作者的立场和时代背景、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手段的进化路线等,并就AI时代的技术变革、短视频平台评论区的交流现象,新媒体平台流量的挣扎等提出了一系列疑问,启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思考。
   
陈乐敏:零星破碎的信息无法汇集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
         陈老师结合近年来互联网时代的娱乐现象谈个人的阅读思考。她认为,广告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认识,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如今人们依赖手机,尤其是当下许多青年学生沉迷于刷微博、短视频等,耗费了大量的碎片时间。    
        她尤其关注作者在书中写到的教育问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陈老师结合自己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案例,以及她在教学、访学当中的个人经历,就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高校教育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她对在场的学生读者们劝诫道,大学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警醒自己与娱乐保持一定的距离,多沉下心读好书,留给自己更多深度思考的时间。
 
柳亚杰:一个人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学习方法
        柳老师认为,波兹曼所批判的“娱乐至死”并不是指人生态度,而是沉迷娱乐的生活方式。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视节目的风靡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娱乐至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向人们传达出一种警戒:生活,应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奋斗目标。   
        随后,她结合部分中外学者对本书的评语进行解读,对当今社会现象、后疫情时代和AI时代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了思考。她认为,阅读还是应回归书籍,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更多启迪。
 
刘俊:当人们全身心投入到娱乐里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变成了没有脑袋的行尸走肉
         “《娱乐至死》的封面:一家四口端坐在电视前,可怕的是他们都没有脑袋。”刘老师从书籍封面漫画的象征隐喻着手,解读作者鲜明的态度。他说,文化可以穿越时空,本书中的观点也可以穿越时空,这也是本书历久弥新的原因。
         当今社会,网络沦为娱乐狂欢的胜地,大学生对娱乐的关注度远甚于其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作为一名高校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回归传统教育,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是值得深思并付诸努力的事。
 
 
 
延伸阅读
 
 
 
 
 
 
 
 
 
 
 
 
 
 
 
 
 
 
 
书  名:《1984》
作  者:[英]乔治·奥维尔  著,刘绍铭  译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561.45/2521/3/2010
馆藏地:浙江图书馆曙光路保存本查阅室
 
        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东欧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如“新话”—Newspeak)、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telescreen)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在这部作品中,奥维尔深刻分析了极权主义社会,并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未来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投射出了现实生活中极权主义的本质。
 
 
 
 
 
 
 
 
 
 
 
 
书  名:《美丽新世界》
作  者:[英]奥尔德斯·赫胥黎  著,陈超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索书号:I561.45/412/10/2017
馆藏地:浙江图书馆曙光路保存本查阅室
 
        《娱乐至死》一书共分为两大板块,前言和正文。“前言”部分旨在通过现实世界与两本书的对比:当1984年到来时,《1984》中的预言并没有得以实现,反而在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的预言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出版于一九三二年的《美丽新世界》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最杰出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反乌托邦文学经典之一,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在国内外文学界和思想界影响深远。
        这部寓言作品展现了赫胥黎眼中的人类社会的未来图景:通过最有效的科学和心理工程,人类从遗传和基因上就已经被先天设计为各种等级的社会成员,完全沦为驯顺的机器,个性和自由被扼杀,文学艺术濒于毁灭。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