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越多才由续学 斯楼不朽在藏书—— “两浙名贤•芸帙”系列讲座讲述徐树兰和古越藏书楼
发布时间: 2023-12-01        来源:地方文献部              点击量:111        

  由浙江图书馆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两浙名贤•芸帙——浙江历史名人系列讲座”第九讲于11月25日上午在浙江图书馆举行,本讲围绕徐树兰独资捐建向公众开放的古越藏书楼展开,讲述藏书楼背后的故事。由绍兴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唐微主讲。

 

主讲人唐微

  徐树兰(1838-1902),字仲凡,号检盫,清光绪二年(1876)举人,初授兵部郎中,后候选知府。他因母病还乡,从此热心地方公益,以造福乡里为己任。投身兴农运动、创办中西学堂、捐建古越藏书楼,俱开风气之先,被《绍兴白话报》誉为“绍兴头一个提倡维新的人”。

 

徐树兰画像

  徐树兰35岁那年,在古贡院购地建造徐氏义塾,名曰“诵芬堂”,聘请塾师供贫寒子弟读书。而徐氏义塾旧址也成为三十多年后“古越藏书楼”之所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树兰捐银一千元,筹款四千余元,借山会两邑豫仓为校舍,仿盛宣怀所创天津中西学堂,以二等学堂规制创办中西学堂。学堂以“兴贤育才”为目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理念。学堂根据学生国学程度的高低分为三斋,分别教授不同程度的国学课程。学生听课不受限制,可按兴趣和接受程度旁听。光绪二十四年(1898),徐树兰力邀蔡元培,担任学堂监督(即校长)。蔡先生在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图书馆,名曰“养新书藏”,并制定了《养新书藏略例》。“养心书藏”的创办,不仅开启了新式学堂创办图书馆的先例,也为三年后徐树兰创办古越藏书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徐树兰在创办中西学堂的过程中意识到国家强盛跟民众教育直接关联,江南学风炽盛,但仍有大批学子买不起书,不能成为可造之才,所以立志开办一所对民众开放的藏书楼,以启迪民智。光绪二十六年(1900),集议筹建古越藏书楼,此时的徐树兰已病入膏肓,但他仍在病中撰写《章程》和《呈文》。光绪二十八年(1902)书楼落成。同年五月十日,徐树兰谢世。过世前,他召集马传煦等,出示《章程》《呈文》,嘱咐儿辈办好书楼。徐氏父子创建古越藏书楼之举,得到了民众、乡绅、地方有司与朝廷的赞许与褒奖。“楼成,其乡之人大欢。”马传煦等在提请朝廷褒奖的《呈文》中写到:“裨益绍郡地方士子”。古越藏书楼是中国近代第一座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私人藏书楼。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私家藏书向公共图书馆的过渡。它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起源,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徐树兰除了创建古越藏书楼,还热心公益事业,凡越地遭灾,灾民流离失所之时,徐家除积极筹储赈款,制备衣物,更是带头捐赠,开仓赈灾。光绪四年(1878)六月,树兰接任绍郡义仓董理,他竭力整顿,办捐生息,帮助孤寡。光绪九年(1883),绍兴连遭两次特大风潮,官塘险情迭出,徐树兰一面组织赈款,一面向官府提出岁修塘闸、将之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的建议。光绪十六年(1890),徐树兰筹拨赈款,重修上虞丰安闸。

 

讲座现场

  徐树兰作为一名清末乡绅,他虽是从私塾文化中走出来的传统士子,但他的气度、眼光和胸襟,开风气之先的精神,仍为人所道。唐微女士的讲座内容丰富,让听众走近了树兰先生,了解了古越藏书楼楼的前世和今生。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