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讲坛 |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政治遭遇与旷达襟怀
发布时间: 2021-01-18 来源:浙江图书馆
点击量:134
2021年1月17日19:30,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的直播间里,播放了由上海图书馆录制、长三角讲座联盟承办的讲座《“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政治遭遇与旷达襟怀》。
从“明月几时有”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再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均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笔下,但苏轼作为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成就绝非仅限于此咏。古有云:“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正所谓“诗穷而后工”,什么样的生命劫数成就了苏轼的非凡造诣?著名的“乌台诗案”曾令其九死南荒,那又是什么给予了他无限的支撑?
临近10月国庆长假的尾声,上海图书馆诚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方笑一莅临上图讲堂,为广大听众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大餐——《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的政治遭遇与旷达襟怀》,带领广大听众们品读苏轼毕生的文学佳作,寻觅其人生的足迹,领其略超凡的坦荡胸襟,感悟生活智慧,也为上图“古代诗人的人生智慧”专题讲座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整堂讲座中,方教授将苏轼人生阶段与诗词创作阶段并行,从其人生遭遇中解读诗词,又从诗词中窥见其人生感悟。
方教授将苏轼人生划分为四个阶段,依次为:1-21岁,进士前期;21-43岁,初涉仕途直到乌台案发;43-57岁,被贬黄州直到回归朝廷;58-66岁,再次被贬直至廉州的最后一段人生旅途。从第二阶段开始又分别对应其三个诗词创作的阶段。
方教授评价说苏轼,早年来看就是一位相当早慧、关心时政,并且对诗歌有着浓厚兴趣的少年。8岁那年,他就开始关注石介的《庆历圣德诗》;10岁听母读《范滂传》乃言“奋厉有当世志”;12岁沉迷白居易天竺寺中所题的诗篇。
1057年嘉祐二年登科进士后的苏轼便开启了他奇绝一生的宦途。“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既是他背井离乡的场景写照,也是他的直抒胸臆。
然而,官场又岂非考场,仅凭满怀才华与志向哪能一往无前?《永遇乐》中的那一句“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又旧欢新怨”微妙地透露了他焦虑的情绪与不安全感,更隐喻着乌台诗之难的到来,命悬一线。
一连串的贬谪,似乎应该是已经奄奄一息的他,却依旧倔强的咏出了古今不朽的篇章《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词借助天气突降暴雨时自己的应对所为,直接申明了他面对官场的失意、人生的一次次重大打击后达观的人生态度,那句“谁怕”更是如此豪迈不羁。回首往日的种种,又哪有这么多的风风雨雨,不过是身外之物而已,最终感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哲宗继位,新政推翻,为他仕途迎来了新一次的转变。然而却好景不长,苏轼在人生的最后8年中,又一次遭贬,险象环生,然而他却依然咏叹“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从眉山到凤翔,再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惠州、昌化、廉州,一路走来,苏轼的这一生是坎坷的,但也不得不感叹他为我们留下的那些文学大作是奇绝,奇绝在诗,奇绝在词,更奇绝在他的思想境界——“吾心安处是吾乡”,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