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读书岛——常书鸿、敦煌以及人生的幸福
发布时间: 2021-01-29        来源:阅读推广部              点击量:152        

  1月16日下午,文澜读书岛分享的是《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来探究“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一个杭州人,为什么为敦煌奉献了一生?从敦煌学的奠基人罗振玉、王国维,到敦煌学的著名学者常书鸿、姜亮夫、樊锦诗,为什么敦煌学与浙江有着这么紧密的联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涌泉和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刘进宝教授领读《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来解答这些问题。

  

 

  张涌泉和刘进宝教授先后担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是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学科领头人,对敦煌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们借助这本《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分别介绍了敦煌学的由来以及与浙江的紧密联系,介绍了他们眼中的常书鸿。

  张涌泉教授首先分享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和常书鸿先生的合影。他提到了《常书鸿传》中描写常书鸿与儿子嘉煌的那段对话:“敦煌学的创始人罗振玉、王国维,都是浙江人:罗出生上虞,王的故里在海宁。你看,爸爸的故乡浙江是多么美妙而不可思议!”张涌泉说,浙江和敦煌虽然相隔万水千山,然而珍贵的莫高窟壁画艺术和敦煌宝藏的发现,却把浙江学者和敦煌连在了一起。他如数家珍地罗列了一串浙江籍或在浙江工作过的著名学者的名字:罗振玉、王国维、常书鸿、姜亮夫、史岩、蒋礼鸿、郭在贻、王伯敏、黄永武、项楚、樊锦诗等等。并告诉读者敦煌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很多浙江人的印记:最早注意到敦煌文献的价值并吁请学部加以保护的是浙江籍学者罗振玉,最早对敦煌俗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是浙江籍学者王国维,敦煌艺术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是浙江籍画家常书鸿,第一部对敦煌文献及艺术进行系统介绍的著作是长期在浙江工作的姜亮夫的《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第一部研究敦煌文献词语的著作是浙江籍学者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最早成立的省级敦煌学会是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第一个敦煌学研究中心是1994年成立的杭州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张涌泉认为,之所以浙江和敦煌联系得这么紧密,主要是因为浙籍学人一代一代的传承。

  最后,张涌泉展示了一张姜亮夫先生题词的照片。1990年,敦煌研究院召开国际会议,当时年近九十的姜老心向往之,专门给会议送了一幅字:“敦煌宝藏是全人类的同心结。”正是这些灿烂的敦煌宝藏,把敦煌和浙江联系在了一起。

  

 

  刘进宝教授则从敦煌学的历史以及他所接触的常书鸿、樊锦诗等敦煌学学者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浙江敦煌学的发展主要与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清以来,以江浙为主的江南地区,一直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文化的发展也相应比较发达。到现在,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也是以江浙地区居多。浙江敦煌学的发展,正是与明清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为经济发展文化发达,所以浙江籍学者能够站在世界的前沿,敏锐地看到敦煌文献的重要性,投入到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中。这就是浙江敦煌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

  阅读分享会上还有两位特别的嘉宾,一位是来自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的责任编辑余慧琴,一位是曾经拍摄过电视片《魂系敦煌》的杨芳菲。余慧琴介绍了这本《常书鸿传》的出版经过和她的编辑体会。杨芳菲介绍了她拍摄电视片《魂系敦煌》时与常书鸿的交往故事,讲述了在杭州把常书鸿和姜亮夫先生邀请到一起聚会的场景。

  

 
关注我们
-->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