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良渚琮王”
发布时间: 2019-08-04 来源:阅读推广部
点击量:435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纂的汇集四代考古人、八十三年考古工作成果的《良渚文明丛书》出版发行。浙江图书馆为此特别策划了“良渚文明丛书”系列讲座,邀请奋战在考古一线的研究者们走上文澜讲坛,讲述良渚的发掘、良渚的文明。
2019年8月4日上午,在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方向明研究员作为“良渚文明丛书”系列讲座的首讲嘉宾,主讲“解读良渚琮王”。
成组玉礼器系统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明的主要特征,以琮、璧、钺和雕琢的神像为代表的玉器彰显了拥有者身份、等级和地位,反映了聚落等级和规模,体现了良渚社会的权力和信仰。作为良渚玉器重器的琮,良渚古城内反山王陵核心墓葬第十二号墓出土的98号琮,是迄今为止出土品质最佳、体量最大、雕琢最精美的大琮,堪称“琮王”。
方向明研究员用大量的图片,十分直观而又形象地阐述了琮的定义、功能、含义及其材质,着重解读了琮王的考古出土情景,解析琮王的结构和元素,探讨琮王的制作工艺,对读者系统了解良渚玉文明、乃至中华古玉文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从方向明研究员深入浅出、信息量丰富的讲解中,读者在了解良渚文化所创造的玉礼器系统以及治国理念的同时,感受到了良渚考古人在良渚文化发掘中的努力与付出以及把职业当成事业的那份责任和担当。
在互动环节,许多读者纷纷提问,方向明研究员都作了十分详尽的解答。两个半小时的讲座让读者意犹未尽,有些读者还打听下次的“良渚文明丛书”系列讲座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