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文学“乡愁”欣赏
发布时间: 2017-11-24        来源:浙江图书馆              点击量:1675        

 

        2017年11月18日,台湾文学“乡愁”欣赏讲座在浙江图书馆二楼集体视听室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刘鹤是杭科院两岸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对两岸经济文化方面有深刻的研究,也发表过《再论台湾文学“乡愁”的叙事叙事类型》、《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叙事的遗民意识论》等著名论文,是台湾遗民文学的优秀研究者。

        刘鹤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起了海峡两岸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以及两岸的文学差异,概括了台湾乡愁文学所产生的因素、特点,指出——除去意识形态这一因素,只要是具有国家这个共同意识的文学就是值得欣赏和包容的,这也恰恰是我们欣赏台湾的文学“乡愁”的一个重要原因。

        讲座分为三个板块:文学乡愁的丰富内涵、台湾文学乡愁溯源、台湾文学乡愁名篇欣赏。在PPT的开始,刘鹤主任给我们欣赏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这几篇著作虽然都是写愁绪,但表达的愁程度不同,一种是无法归家的愁,而另一种却是再也归不了家。乡愁在文学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伤感,而台湾文学的乡愁不仅包含了诗人文学乡愁的伤感之美,也包含了遗民文学乡愁的悲壮之美。

        谈到遗民文学乡愁,刘鹤主任开始讲起台湾文学乡愁的溯源,讲起了台湾文学第一人:沈光文。沈光文是一位中国南明时期的文人、官吏;后半生因故流寓台湾,他以诗文写下了台湾第一批书面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明朝虽然覆灭,但他依然不忘故国,而是在台湾继续地将家乡文化传承下去,从而在精神上反抗清朝的统治,他有家不能归,并不是不想归,而是已经改朝换代了。由此产生了一大批表达民族节操、反映遗民情怀的明志乡愁之作。

        在沈光文之后,日据时期苦难多变的社会历史,造就了台湾风格多样、题材各异的遗民文学作品,产生了悲剧性的“孤儿”意识文学乡愁和叛逆性的“孤忠”意识文学乡愁。“孤儿”遗民意识文学代表作有吴浊流的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它深刻地表达了台湾中华民族的那种悲伤、失落、反思与抗争的情态,典型地反映了遗民的历史“孤儿意识”。而日据时期台湾殖民体制中最严重的警政制度,也让人民从思想上进行抗争,产生了叛逆性的“孤忠”遗民意识文学。

        最后,在讲述完台湾文学的溯源之后,刘鹤主任为我们介绍了具有多样性的台湾文学乡愁作品。其中包括军中“三剑客”及“战斗文学”小说中“欲言又止”的“乡愁”、女性散文中“剪不断、理还乱”地乡愁、现代派诗歌里“不思量、自难忘”的乡愁等,也推荐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供我们欣赏。

        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虽然只是简单的了解并未深入研究,但也打破了我们对于台湾乡愁的固有印象。讲座结束,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次讲座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刻地意识到:台湾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中是不可漠视的一部分!

 

 

文: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志愿者 张嘉慧

 
关注我们
-->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