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上午10点,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民国史研究中心周东华教授莅临浙江图书馆之江馆二楼多功能厅,为现场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 “杭州,1938:海外档案中的日军侵华罪证” 的精彩讲座。周教授凭借丰富的史料和动人的叙事,生动还原了88年前日军侵占杭州期间,一群中外人士携手守护杭城的历史图景。
讲座伊始,周教授为大家讲述了多位在危难时刻选择留守杭州的中外人士的事迹。杭州沦陷前夕,大量市民被迫逃离家园。然而,以杭州广济医院院长苏达立为首的外国传教士,以及众多中国员工,却在生死关头毅然选择坚守。苏达立曾如此描述那段岁月:“这是一段艰难岁月,但据说医院的坚守对这个城市是一种鼓舞。当杭州的沦陷迫在眉睫(1937年12月)时,人口汹涌外流,但所有的外国传教士和大多数中国员工都坚持留了下来。” 这份坚守,成为黑暗中的第一缕微光。
讲座中,周教授详细梳理了记录这段历史的关键档案来源。他指出,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伯克图书馆、费城长老会历史档案中心、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英国国家档案馆、英国伯明翰大学吉百利图书馆等海外重要机构,珍藏着苏达立、高德斯、葛烈腾、彭姆姆等当时在杭外侨代表留下的宝贵文献,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坚实的一手证据。
讲座的核心之一,是周教授对 “杭州华洋慈善团体联合救济会” 这一特殊组织的深入剖析。他介绍,该组织由在杭外侨(如邮政局的柯登、亚细亚火油公司的魏礼士)、玉皇山道观李理山道长、灵隐寺却非和尚、玛瑙寺本性和尚,以及青年会的邬式唐、朱孔阳、田浩征等26位中外人士共同组成。他们以“国际红十字会杭州分会”、“万国红卍字会杭州分会”以及“杭州华洋慈善团体联合救济会”的名义,在日军占领的艰难岁月里,承担起救济难民伤兵、守护杭城的重要使命。
周教授强调,这些组织及其成员的行动,不仅是在战火中维系人道主义生命线,更留下了侵华日军在杭州暴行最直接、最真实的记录。 这些散落在海外的档案,不仅是那段沉痛历史的铁证,更是危难时刻中外人士跨越国界、携手合作、守护人类文明与人道精神的无价遗产。
本次讲座到场约80余人,通过周东华教授的精彩讲述,现场听众不仅深入了解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更真切感受到了在战争的阴霾下,那些由中外仁人志士共同点燃的“文明之火”所传递出的温暖、力量与不朽的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