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中唯一一个听觉景观,11月23日下午,萧瑟秋风里, 文澜读书岛“跟着王旭烽走读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就从听觉开始:这次,书友们齐聚南山路上的西湖风景名胜区党群服务中心,听朗读者用声音再现《南屏晚钟》的故事,听作者王旭烽分享创作《南屏晚钟》的体会,听暮色中净寺钟声里的心灵呼唤。
从悬疑故事里探寻幽微人性的秘密
《南屏晚钟》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创作的中篇小说集《西湖十景》中的一册,先后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和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从2022年开始,文澜读书岛已经组织书友共读了王旭烽的《柳浪闻莺》《曲院风荷》《三潭印月》《断桥残雪》和《花港观鱼》。这是“跟着王旭烽走读《西湖十景》”系列活动的第六场。这场活动以情景剧朗读开始,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成员陈静源、红坚、蔡黎明、邵宏达的倾情朗读,让现场书友进入了这个爱情和悬疑交织的感人故事里去。此刻,《南屏晚钟》的小说文本“活”了起来,现场书友一致热烈称赞。
悲欣交集,是生命的常态
分享会上,王旭烽为书友详细解读了《南屏晚钟》的创作过程,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她说:“27年前,我写了这部作品,并没有把它看得很重。在《西湖十景》中,它是最不被人所理解,也是最小众又最难懂的一部。”王旭烽说,《南屏晚钟》表面上是一个经卷丢失,而后去寻找,最终查明真相的悬疑故事,是一个讲述破案过程的作品。但小说真正想表达的是人性中的阴谋、隐瞒与背叛。小说以南宋权相史弥远与太子赵竑的恩怨故事为参考,来探究人与人之间永远不能言说的隐秘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她认为,隐瞒和欺骗是人类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破坏和捣毁了历史,但也构成了历史演进中合理的一部分。于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隐瞒,成为《南屏晚钟》的焦点。《南屏晚钟》与《西湖十景》中其他作品的叙述方式不同,人物叙述者在不断更换,紫鸽和我,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反复交叉出现。她使用了一种祈示语或者祈祷语的形式,即自己一个人向上苍祈祷。因为紫鸽内心的隐私不能同任何人讲述,只能与上苍交流。比如开场白关于钟声的描述“如果大地有边,我不会站在中间,我也不会堕入之外的深渊。我将站在大地尽头的边缘上,只为了听到那样的声音,感谢它听我诉说。”这既可以说是“我”的自言自语,也可以理解成与无所不在的、万能的神的交流。紫鸽想遇到这样一个异性,可以无话不谈,但她的内心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一旦说了她的秘密,对方的感情就复杂了,或者你担心他对你的感情会变得复杂。即使对方并不是这样,也往往会有很多疑惑。
小说之所以有些悲凉,是因为在最后一章中的钟声能明确感知到不是喜悦的钟声,而是“生命的钟声”。就像李叔同所说,它是悲欣交集的钟声,也是人生中某种“小小的常态”。《南屏晚钟》结尾,还有两次铺天盖地、震耳欲聋的钟声,把小说带到了高潮。那种压倒一切的气势,震撼人心。劳月认为,与湖面传来的悠远钟声不同,近在耳旁的巨大钟声具有吞噬一切的力量。它象征着一种精神压力,压迫着紫鸽、尹君心中的一切浊念,让他们获得解脱、新生和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