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满城桂香之中,几十位书友来到浙江图书馆曙光路馆文澜演讲厅,一起阅读讨论浙江本土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文城》。两年前,第十届春风阅读榜白金图书奖颁给了《文城》。评委会认为,余华在想象中,回到介于前现代与现代之间的中国。他将虚构艺术重新推向“窄门”,在抽象、寓言、反讽中,提炼恒常、壮阔的境界。
主分享人章一峰是一位建筑幕墙设计师,同时是一位狂热的文学爱好者。他以“隐藏在文城里的中国式人情世故”作分享,畅谈了他从人情世故中看到的中国人认知的传承、勇敢的传承和善良的传承。他认为《文城》这部部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写了许许多多人,林祥福、阿强、小美、和尚、陈永亮、张一斧、陈箱柜、徐硬木……但它其实很“薄”。之所以说它“薄”,是因为它描写人物成长时很简单,大大缩短了故事的时间脉络。父亲给儿子做了那张桌子,林祥福就一下子长大了。林祥福来到溪镇,从做木匠生意开始,到成为万亩荡的主人,也就在一瞬间。余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对人情世故的描写上,用这些人情世故来塑造人物的内心。
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从人生哲理的角度谈了他的观点。首先,《文城》讲述的是一个信任与欺骗的故事。林祥福对纪小美的信任和纪小美对林祥福的欺骗,构成了全书的脉络。在这里,林祥福的信任是无条件的,出于善良;而纪小美的欺骗是不得已的,出于无奈。他说,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曾有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欺骗。有的出于人性的恶,有的则是不得已,这是生活的常态。其次,《文城》是一部寻找与错过的传奇。林祥福寻找纪小美,然后他不断地错过,最终失之交臂。按说,这样的结局不完美,不是很多人希望的“大团圆”,但这却是人生的又一种常态。劳月认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寻找爱情,寻找事业,寻找理想。有的人找到了,却弃之敝屣。有的人一生都在寻找和错过中。所以他认为,寻找就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动力。保持一种寻找的激情,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态度。不要总是后悔过去犯下的过错。扔下过往,重新开始,才是正解。最后,《文城》中关于宽恕与仇恨的理念也值得我们深思。面对纪小美的两次欺骗,林祥福选择的是无条件宽恕。这一点非常完美,也非常理想化,所以说,林祥福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完美人物。
意犹未尽的书友很喜欢这样在交流中碰撞观点,大家赞成文学可以让人感悟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是客观现实,那么不完美的呈现,也就是文学的常态和阅读的价值。向着完美不懈寻找,才会使人生充满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