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两浙名贤·文明互鉴”浙江历史名人系列讲座(三十五)李善兰与中国现代科学转型
发布时间: 2024-10-16        来源:浙江图书馆              点击量:52        

2024年10月12日上午10点,“两浙名贤·文明互鉴”浙江历史名人系列讲座第三十五讲,于浙江图书馆曙光路馆二楼报告厅举办。

本次讲座,由浙江科技大学数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数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的薛有才老师,为大家讲解李善兰的生平与学术成果,以及他如何在其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实现个人转型的同时,引领了中国科学技术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历史性跨越。

 

     

讲座中,薛老师用比较直观地语言与图示介绍了李善兰的尖锥术、垛积术以及在数论等方面的学术贡献,还向读者们分享了几则李善兰醉心于数学与天文研究的小故事,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李善兰对学术的热情与痴迷,从自学天文数学到从事科学研究,从开馆授徒到同文馆算学教习、从事翻译工作与担任幕僚,李善兰在多个领域都取得极大成功,成为清末中国科技界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

1852年,李善兰来到上海,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等合作,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其中包括《几何原本》《代微积拾级》《重学》《谈天》《植物学》等。李善兰在翻译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科技名词,如代数、常数、系数、指数、单项式、方位、摄动、刚体、植物、细胞等,一直使用到今天。这些工作对于传播西方科学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从传统科学向现代科学的转型。

 

薛老师特别从研究者、研究目的、传播渠道、学术继承、社会性以及学术范式等多方面比较古代与现代科技工作者的区别,指出李善兰是如何从传统科技研究逐步向现代科技研究转变,并带领了同文馆的同事与学生向现代科技形态转变。

薛老师讲到,李善兰不仅是清末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人物,而且通过译介《德国议院章程》、德国教育制度以及出任曾国藩等的幕僚等形式,积极参与“洋务运动”,以实施其科学救国的思想。

本次讲座,到场人数约30余人,通过薛老师系统而详细的讲解,读者们不仅对李善兰生平与学术理论体系有了理解,更建立了中国科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之路的初步认知。

 

 
关注我们
-->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