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 浙图举办长篇小说《云门鹅踪》分享会 大咖与读者线下对谈解密诗画浙江文化基因
发布时间: 2024-09-10        来源:浙江图书馆              点击量:74        

9月8日下午,浙江图书馆在之江馆举办了长篇小说《云门鹅踪》分享会,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院(馆)长程士庆,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何俊杰,该书作者李瑶音等嘉宾,在分享会上和读者朋友进行热烈的交流,对诗画江南文化基因中的神秘力量给出各自精彩的解读。

 

 

何向阳谈到浙江这个非常富有传奇的地方,浙江诞生了鲁迅、茅盾等文学大家,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从三方面来理解《云门鹅踪》:故事层面、意义层面和文化层面。

故事层面上,小说围绕元代钱选的《王羲之观鹅图》展开,讲述了这幅画从民间到宫廷,再到民间,最后出现在大都会博物馆的曲折命运。意义层面上,这是一部爱国主义作品,作者调动自己家族往事的资料,虚构了一个人们为国宝机关算尽、想将其据为己有的故事,从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现状来看,这个故事有它的现实依据。文化层面上,《云门鹅踪》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因此,一代代写作者需要明晰,自己想通过写作传递什么样的文化密码,又想告诉后代什么道理,在这个方面,《云门鹅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程士庆说浙江作家文学创作的传统,就是走出浙江,书写更广阔的世界。《云门鹅踪》是书写和表达浙江文化的代表之作,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处理好了文学创作必须要面对的三组关系。首先是虚与实的关系,作者是新闻记者出身,写身边事是其擅长,这部小说中的冯家应该就是基于她此前创作的一部回顾自己家族史的纪实作品《筑梦人:我的祖父祖母》,作者没有拘泥于她所内化于心的家族历史,而是通过合理想象生发开去,为人物设计了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生动故事,具有相当的艺术张力。其二是雅与俗的关系,小说的内容涵盖了大量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是一部富有文人雅趣的精致之作。第三是明与暗的关系,作品以钱王一脉为显性的贯穿线索,将钱氏家训作为情节每每发展到关键处的点睛之语,同时又引入了台湾元素,这就巧妙地暗合了历史上钱俶主动纳土归宋促成统一大业的历史,增强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特别是作者又点出了作品的主意象“鹅”实际也通“雁”,是古人认为的“逐阳之鸟”,也正代表着作品所主要描写的保护国宝行动蕴含的正义力量。

 

 

何俊杰说《云门鹅踪》的故事发生在绍兴,云门寺与王羲之则是浙江两大人文标识。云门寺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是王献之的家,陆游曾在此读书生活;王義之不但创作了不朽名篇《兰亭集序》,当年王谢两大家族南迁江南,更是改变了绍兴的文化基因,为江南文化注入风骨。所以,通过一部小说,激活和唤醒历史文化并启迪当下,很有意义。感谢浙图的分享与传播,绍兴有酒有故事,欢迎更多作家来绍兴寻找灵感,挖掘文化富矿。

 

 

《云门鹅踪》中贯穿始终的那个谜,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到底去了哪里?钱选的《王羲之观鹅图》里面到底藏没藏《兰亭序》最终归处的迷底?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过去,真相始终在迷雾中时隐时现,各式人物出现,各种事件发生,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从战乱到和平,人们的观念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却从未放弃对美丽江南神秘文化基因的破解。作者李瑶音谈到,吴越之地,山湖漾河秀美灵动,可一眼千年领略无与伦比的东方神韵。故乡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几年在故乡的山水间与一线城市来回切换,感悟到的东西显然更为丰富和多维,让一个“晚熟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需要重新学习重新思考的地方。

 

 

 

 

 

 

出席此次活动的嘉宾还有浙江图书馆原馆长褚树青,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艺术设计师吴海燕,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玻璃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李锋,浙江卫视一级导演钟冶平,浙江艺术家宣伟强等文学艺术界人士和读者朋友。

 

 

 
关注我们
-->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