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上午10点,“两浙名贤”系列讲座第三十二期于浙江图书馆曙光路二楼报告厅如期举办,本次讲座主题为探索中国:近代西方人在浙江的知识考察,特别邀请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历史学系副教授田力老师,以浙江一地为典型个案,生动再现19世纪西方人士在中国开展的知识交流与文化考察活动,揭示这一时期东西方互动的历史细节。
讲座开始,田老师向大家解释,由于地理位置、气候、风土人情等因素,浙江成为对外开放前沿地带的原因。当时,来华人士身份各异,所考察的知识类型也大不相同,既有宗教、语言、风俗等,更有文学艺术、工艺、政治经济、动植物等,考察面与所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
在博物学考察类型中,田老师提到这个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福钧(Robert Fortune,1812-1880),他于1842年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派遣来华搜寻植物标本,之后,又辗转安徽、福建等地,攫取中国独特而优质的制茶工艺,并将此技术复制、传播,为英帝国所用,也导致此后中国茶叶的世界销售市场受到严重挤压。
关于人文与社会的考察类型,田老师同样以关键人物举例,即创立了中国近代邮政系统并将灯塔、海底电缆引入中国,并策划了中国第一个赴外使团的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他在1863至1908年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期间,为中国构建了一套近代化海关管理体制。
此外,考古与器物一类,田老师以马伯乐(Henri Maspero,1883-1945)为主要人物案例,为读者讲述他在浙东地区详细而系统的学术考察,并撰《浙江考古报告》一书,成为学者们研究浙江文化历史古迹的重要参考。
在讲到以图像为主的考察类型中,田老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时代特色的素描,图文并茂,展现了当时宁波的市井风貌与百姓生活。
最后,田老师总结道,虽然近代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考察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具有一定深度和价值,不仅成为一种文化输出,更有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发展之更重大意义,但仍有些方面的考察相对薄弱,缺少更全面的资料收集与更深入的文献研究。
本次讲座,线下参与读者约50余人,讲座结束后,读者与田老师热情互动,积极提问,交流观点,引发讨论,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