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读书岛“走读浙江”系列活动第二季6月22日收官。30余位书友在参观了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杨之华纪念馆、衙前农村小学校旧址,祭扫了李成虎烈士墓之后,热烈地讨论了衙前农民运动中蕴藏的敢为人先的红色基因。
记住创造“五个第一”的革命先烈
在建党103周年来临之前,文澜读书岛特意策划了“走读衙前”活动,组织书友阅读《秋之白华》《探源红色根脉:衙前农民运动》,参观衙前农民运动遗址,认识中国妇女活动家、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杨之华、衙前农民运动领袖李成虎,以及引领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中共早期党员沈定一,了解发生在我们家门口的一段尘封已久的红色历史。
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向书友介绍,1921年9月至12月,由中共早期党员沈定一发动和组织的衙前农民运动,创造了中共党史上的“五个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场农民运动,开办的第一所农村小学校,成立的第一个农民协会,颁布的第一个农民革命纲领,创办的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习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文澜读书岛策划组织“走读浙江”系列阅读分享活动,就是希望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带领书友通过阅读,认识家乡的历史,认识曾经为家乡带来辉煌的先贤,从而真正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弘扬家乡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中华民族腾飞的伟大事业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劳月作为主分享人,首先分享从《秋之白华》《探源红色根脉:衙前农民运动》这两本书和参观的这些遗址、展览中,可以深刻认识那个觉醒年代。20世纪的前30年,是一个天翻地覆、风起云涌的年代。它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混乱,但却产生了深刻影响后世的许多伟人、大师,奠定了现代中国发展的方向。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如饥似渴地吸收和践行来自世界的新事物、新思想。沈定一就是这样一位热诚接受新思想的志士,衙前农民运动就是这样一场新思想的生动实践。他说,任何一种主义,都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发展完善。每一个人也在不断成长成熟。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就发起了衙前农民运动,说明他们看到了中国人口农民占大多数的国情。尽管衙前农民运动只延续了3个月,范围仅限于浙东地区,运动中也存在缺陷和不足,但衙前首先高举农民运动的大旗,为后来党的农民运动和农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中共党史必须记上这一笔,每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浙江的共产党员,也必须记得这段红色历史。
劳月又指出,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一个人的变化,客观评价他的功过。沈定一是中共早期党员,对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没有他,就没有衙前农民运动。没有他,杨之华、李成虎也不可能走上革命道路。他散尽家财,支持革命事业,有目共睹。但是,沈定一始终不是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只是一个热情的新思想鼓吹者,一个激进的、摇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所以他最后走向了反面。他强调,任何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人生的左转和右转都很正常。历史上有无数伟人,有的逐渐消失了光华,有的慢慢蜕变成凡人,有的走到了对面,更有的在磕磕碰碰中成长。沈定一的悲剧结局和杨之华的成长、李成虎的牺牲,都是历史的必然。正因为有这样戏剧性极强的演变,历史才具有丰富多彩的吸引力,才是一幕虚构艺术所无法展现的华丽大戏。
寻找和传承敢为人先的红色基因
吴焕根从萧山区委编办退休以后专注于革命烈士诗歌、中共早期党史研究,著述颇多。他为现场书友分享了他阅读《秋之白华》的感受。《秋之白华》是瞿秋白养女瞿独伊和女儿李晓云编撰的瞿秋白与妻子杨之华的书信、诗歌、文稿集,展示了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深厚情谊和崇高理想。杨之华出生于萧山坎山,与沈定一之子沈剑龙结婚后,走上革命道路。她的一生中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就是引领她走上革命道路的沈定一,第二位是在上海工作时期的上级向警予,第三位是后来的丈夫瞿秋白。
为研究中共早期党史和革命烈士诗歌,吴焕根走遍了全国各地,收集了不少关于瞿秋白、杨之华的资料。他认为,这三位导师对杨之华的人生起到了关键作用。沈定一把她带到上海《星期评论》周刊,给了她一个起点很高的平台,让她认识了陈独秀、俞秀松、邵力子等。向警予是她的上级和老师,介绍她入党,手把手帮助她成为工人运动、妇女工作的专家。瞿秋白更是在耳濡目染中帮助她成为忠心耿耿的共产主义战士。杨之华是萧山人民的骄傲。
沈兴法是衙前镇委原宣传统战委员、副镇长、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名誉馆长,退休以后负责红领巾路灯精神传承工作室工作。他着重分享了他对衙前农民运动精神的认识。他认为,衙前农民运动的精神是“敢为人先,永不满足”。当年沈定一邀请杭州一师风潮中的进步师生刘大白、宣中华、杨之华等人,在衙前开办农村小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让李成虎这样的农民懂得了“耕者有其田”的道理,去琢磨“谁是你们的朋友”“为什么吃不饱穿不暖”这样的问题,在全国率先举起农民运动的大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农村传播的全新道路。这就是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后的“敢为人先,永不满足”精神的红色基因,我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信仰、热爱、延伸阅读及其他
阅读分享会上,沈定一的两位后人沈红卫、任春发了言。他们一致感谢社会各界对衙前农民运动研究的逐步深入,让大家看到了真实的沈定一。他们表示,要像自己的前辈那样,守护好家乡,传承好衙前农民运动精神。
来自萧山区检察院的检察官助理史光玉说,读了两本书,又参观了纪念馆,听了嘉宾和沈定一后人的分享,觉得脑海中这些历史人物慢慢鲜活起来,清晰起来。他表示,还要对衙前农民运动进行延伸阅读,从历史中真正了解萧山,了解衙前。
书友郎茂锋大学是学中共党史专业的。他从沈定一、杨之华、李成虎身上,看到了革命者的信仰、理想,令人崇敬。沈定一抛却万贯家财减租减息,组织农民运动,组织信用合作社,组织东乡自治,体现出对百姓的大爱和天下为公的胸怀。通过参观和阅读,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洗礼。
书友周婷说,阅读和参观让成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信仰的力量,感受到当下幸福的来之不易。动荡年代的革命志士对自己的信仰就是一种笃信。《秋之白华》里书写的信仰、爱情、亲情、友情,尽管充满了艰辛,但究其底色都是一样的温暖。放到现在也是一样,我们只有内心忠于理想,才能活出本色,绽放自我。这就是今天走读活动的现实意义所在。
书友郑炜炜很感慨,在100年前的乱世中,衙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农民运动,瞿秋白和杨之华能有这么浪漫的恋爱。他们与其说凭借着信仰,还不如说凭借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坚持了下来。这让她更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去寻找自己的爱。
从今年3月开始,文澜读书岛组织了5场“走读浙江”阅读分享活动。在金华、杭州、嘉善、海宁、萧山,通过阅读、参观、讨论,令书友收获满满,认识了家乡的先贤,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文化,从而使书友更加热爱家乡,在家乡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