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文澜博看】《近代以来东亚的篆刻交流:以印学社团为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7-18        来源:浙江图书馆              点击量:104        

7月13日下午两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教授、美术系副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林如老师做客文澜讲坛,带来了“亚洲文明”系列讲座的第十讲《近代以来东亚的篆刻交流:以印学社团为中心》。

讲座以印学社团为中心,深入阐述了近代以来东亚地区篆刻艺术的交流与发展。自明末以来,文人书画篆刻家结社蔚然成风,其中杭州的西泠印社尤为著名。吴昌硕作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深受日本和古代朝鲜篆刻家的推崇,并促成了早期的国际篆刻交流。

        

 

    早期,吴昌硕与日本的日下部鸣鹤、河井仙郎及朝鲜的闵泳翊等人的交往,全面影响了东亚篆刻艺术的风貌。后期,七八十年代以来的艺术团体交流,如日本青山衫雨等人的访华活动,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东亚篆刻艺术的交流和发展,也加深了各国友谊。

本次讲座林如老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大家回顾了中国的篆刻艺术、近百年来篆刻艺术的东亚交流历程,探讨了印风的演变和文化艺术传播的历史状况。“金石交,翰墨缘”,篆刻艺术不仅是书画家们结社交流的纽带,更是东亚各国文化友谊的重要见证。通过篆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东亚各国的艺术家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讲座结束后,现场读者也进行了踊跃的提问:

Q:红文和白文有什么区别?有没有什么渊源?

A:我们叫朱文和白文,也叫阴文和阳文。有阴阳五行这一说。一者是把线条挖掉,一者是把线条留下。早期汉印多为朱文,与印章的铸造工艺与封泥的使用有关。像现在在博物馆看到和出土的印章以封泥为多。而对于明清艺术家,朱文和白文在他们的创作中均有呈现。

          

 
关注我们
-->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