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柳浪闻莺》感受西湖之美
发布时间: 2022-04-08        来源:阅读推广部              点击量:157        

  3月12日,在柳浪闻莺公园旁的清波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文澜读书岛举办春季特别活动《柳浪闻莺》阅读分享会,分享会邀请到《西湖十景》的作者王旭烽,策划袁敏,以及文艺评论家张子帆老师等同台对谈。根据小说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柳浪闻莺》也刚刚上映,还征集到 10位朗读者现场朗读小说《柳浪闻莺》开头和结尾的精彩章节。从小说和电影的两相对照,分享嘉宾和书友都有很多话要说。

  《柳浪闻莺》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首先介绍了小说的创作过程。1995年,省作协主办的文学刊物《东海》杂志约她写一部中篇。那时她正好生病在医院挂瓶,便一边挂瓶一边用铅笔在格子纸上手写小说《断桥残雪》。小说后来发表在《东海》杂志头条。这个中篇引发了她为西湖十景写一套书的强烈愿望。于是,后面一年写一部,第7部就是《柳浪闻莺》。从《柳浪闻莺》开始,写作难度更大了,王旭烽只能两年写完一部,直到2010年才全部完成。写完之后,先由浙江摄影出版社把10个中篇结集出版了《爱情西湖》。然后又在袁敏的策划下,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10集一套的中篇小说集《西湖十景》。

  《柳浪闻莺》讲述的是发生在西湖边的痴男怨女的爱情故事。王旭烽把它称为“有声有色”的作品。声就是越剧,色就是杭扇。分享会上关于“西湖之美”和“戏痴的境界”话题得到了热烈的讨论。王旭烽说,西湖具有一种极其深刻的美,它给人性提供了无限深刻的美的依托。一方面它是痴迷的,另一方面它又是宿命的。这种美是人所需要的精神生活的最高点,而我们如今却很少关注这一点。真正关注这一点和懂得这一点的人,是孤独的,痛苦的。工欲善痴迷于扇画,垂髫痴迷于越剧,好不容易相遇,他们两人就是知音。那种知音相遇的愉悦和满足,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

 

  著名出版人、《江南》杂志原主编袁敏第一次为王旭烽出书,是2002年的《斜阳温柔》。这部描写雷峰塔故事的小说浓厚的杭州文化底蕴打动了袁敏。十多年后,当看到《爱情西湖》时,袁敏立刻认为,西湖十景的每个景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生命,王旭烽写的10个爱情故事也都有不同的江南风情、西湖风情,它是10个独立的爱情故事,必须独立成册出版,而且要能拿在手里盈盈一握,体现西湖清秀温润的气质。于是,就有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这套典雅的《西湖十景》。

  张子帆出生和成长于柳浪闻莺对面的景云村,从小就在柳浪闻莺公园玩耍,谈论这部《柳浪闻莺》小说和电影最有资格。作为浙江省电影家协会和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他主要说的是小说和电影之间的距离。他认为小说《柳浪闻莺》运用了很多电影的手法,开头就是一把扇子徐徐打开的特写,然后是桃花,很有画面感。又因为王旭烽当过编剧,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节奏感也很强。但是,这些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在电影上。他举了一个例子。片名叫《柳浪闻莺》,但是影片中却没有柳浪,更没有柳浪沙沙响带来的空灵、惆怅之感。他认为,西湖很美,但是不好拍。电影《柳浪闻莺》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因此,他提出一个“江南影像”的概念,江南影像里不仅应该有江南的风景,还要有江南人的气质、语言行为方式、生活起居方式。

 
关注我们
-->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