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石里的汉代风景
发布时间: 2021-01-11 来源:浙江图书馆
点击量:184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棺椁、祠堂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画面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艺术形式上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2021年1月9日19:30,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朱浒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线上讲座《由画知汉—画像石里的汉代风景》。
讲座中,朱浒老师将凭着自己在汉画像石研究方面的经验和丰富的阅历,对画像石艺术做了一一介绍。大象题材的艺术作品是汉代丰富多彩的神异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商周彝器中的象尊不同,汉代的大象题材作品传递了浓郁的宗教意义,如劳干、俞伟超等先生尝论述“六牙白象”为汉画中的佛教内容,开辟了这一研究的先河,巫鸿先生也曾评述汉画中白象的祥瑞意义。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其图像材料的搜集未能全面,对其研究还缺乏细致。本文拟在中外交流视野中,通过对汉代大象题材作品的图像梳理,揭示其同胡人图像之间共同构筑的宗教意涵,借此指出一条本土图像与外来图像碰撞、误解并结合的艺术道路。
大象题材画像石同骆驼题材伴生较多,同时也有与人物的复杂组合。这些人物中,胡人和光头人物与早期佛教关系密切,形成了独特的“胡人—大象”图像模式。通过对“贵霜—印度”艺术与汉画像的对比研究,我们从西印度石窟中的骑象雕塑、贵霜金银质艺术品、尼雅木箱雕板门扉等线索出发,勾勒出这一外来艺术母题与商周以来的艺术传统产生交流的路径和方式。这些源自印度的艺术母题同佛教艺术一齐传入中国,并在山东、徐州等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特定的具有异域风情的图像,进入祠堂和墓葬中,传递了祥瑞的观念,同时也表现出汉人对其佛教意涵的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