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讲坛 | 三角缘神兽镜 考古学视野下的三世纪中日海陆交通
发布时间: 2020-12-07 来源:浙江图书馆
点击量:325
世界上最早的镜子是什么?古人说"鉴于水",而在《说文·金部》释"鉴"为"盆",其实古人最早用的镜子,早在1700年前的魏晋时期,铜镜达到了巅峰时期,清晰程度超乎现代人的现象!而这三角缘神兽镜与中日交流便有着深深地联系。
12月6日下午,浙江图书馆文斓讲坛邀请到了上海大学徐坚教授,为我们演讲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角缘神兽镜相关讲座。疫情期间,听众通过网上直播方式聆听徐坚教授的精彩讲座。
徐坚教授在讲座中为我们介绍了三角元神兽境的外形与特征,进而引出了其下所关联到的中日关系。本次讲座也全面评估“魏镜说”和“吴镜说”,揭示两种主张背后的历史考古学逻辑问题,提出与现存材料更为契合的“辽东说”,并由此重新厘定三世纪东亚世界可能的海路交通。三角缘神兽镜是独见于日本古坟时代的大型铜镜,因外缘截面呈三角形,主体装饰包括神像和兽形得名。长期以来,日本学术界认为三角缘神兽镜就是《倭人传》所载曹魏馈赠给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的铜镜。中国考古学家王仲殊基于考古发现,提出三角缘神兽镜并非魏镜,而是吴镜,由渡海抵达畿内的吴国工匠制作
铜镜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载体,二千多年来,从未间断它在海上传递的步伐,反映了不同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盛况,在中日两国长达两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担当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同时,铜镜作为一项重要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外延。
在徐老师的精彩解读下,我们也深刻的了解到通过对这些铜镜的研究,会更有助于我们解读两国历史的真实面貌,深入探讨中日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