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讲坛 | 浪漫与崇高—浅谈欧洲浪漫主义
发布时间: 2020-12-29        来源:浙江图书馆              点击量:241        
        11月7日15:00,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的直播间里,浙江大学曾劭恺教授为广大读者带来了讲座:《浪漫与崇高—浅谈欧洲浪漫主义》。
 
 
        曾劭恺教授认为,康德早年提出的崇高感在第三批判中重新被提出来。形而上的概念在理论理性中只是一个规约性的假设,但在康德道德理性的范畴中却变成了一种构成性的实存对象。形而上者在实践理性里变成了构成性的实存对象,而它能够唤起我们的敬畏感。透过我们的判断力我们更能够确知崇高感唤起的背后存在着形而上的对象。康德在形而下者和形而上者之间划下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席勒与康德不同,通过对“尊严”的讨论认为崇高者即在每一个人里面。崇高感属于观念的(Idealistic)范围。它使人超脱感官的世界,意识到人与自然的一体。优美感与崇高感的结合使得人性的自由得以完满。席勒认为对崇高者的艺术带来令人颤抖的哀伤和战胜苦难的欢乐甚至是狂喜。在这种哀伤与狂喜中人就意识到自己成为了高过物质感官世界的、观念世界的统治者,活在观念和精神的世界里。在这个精神世界里,我们就是统治者。席勒的《欢乐颂》就体现了这种形而上的美学,点燃了浪漫主义运动的火花。在多元的浪漫主义中,与人神合一的德国观念论相辅相成的浪漫主义认为,人类可以用艺术去崇拜崇高者, 因为人可以在不顾性命的行动里面感受到自己与崇高者之间的直接的连接,因为人自己就是崇高者。
        共有近三万读者在线收看了本场讲座。
 
 
关注我们
-->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