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诺奖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诗歌双语品读会
发布时间: 2020-11-19        来源:阅读推广部              点击量:77        
      当地时间2020年10月8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格丽克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曾获美国普利策奖、美国桂冠诗人、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你已经多久不读诗了?4年前,诗人鲍勃·迪伦曾获奖,今年格丽克又获奖,诺奖对诗歌的关注,会引起国人读诗的热情吗?
 
      11月1日,夜雨的西湖边,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受邀来到宝石山上的纯真年代书吧,为新晋诺奖诗人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作品献声,她们与来自杭州师范大学敦雅书社、诗刊《诗建设》等老师们一起,成功用中英双语朗诵了露易丝·格丽克的部分诗歌作品。
      品读会邀请了格丽克诗歌中文译者柳向阳,原杭师大学学院院长殷企平教授、《诗建设》主编泉子,诗人、诗评家晏榕教授等,一起诵读、品读这位新晋诺奖诗人诗歌中的“肃穆之美”和“自我治愈的力量”,现场坐满了热爱诗歌的人。
 
      柳向阳分享了他与格丽克的渊源。《爱之诗》是柳向阳最早读到的一首格丽克作品,让他产生继续读的兴趣。当时格丽克诗歌在中国还没翻译,柳向阳到处找她的英文诗歌。“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读到这首的时候,柳向阳仿佛被击中了。他被吸引着继续读下去。《爱之诗》这首诗能明显感受到诗人对心理分析的了解。早慧和不凡的经历,让格丽克的诗歌有了一种超人的感受力。将近十五年,译者柳向阳成为一座桥梁——将格丽克诗歌中最幽微精深的情感传达给中国读者。他认为,与美国其他诗人相比,格丽克最大的特点是对古希腊文化的重视。
 
      诗人晏榕指出,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看,应该看到格丽克、自白派诗人与庞德的关系。“庞德一直主张直接、具体、明晰的一个意象,来构建一个核心语境。这是他作为一个现代诗人的梦想。”庞德是20世纪初美国诗坛重要诗人,意象派诗歌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是《地铁站内》:“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短短两行,用借喻的意象反映诗人的感受。在诗歌的形式上,有东方诗歌——如中国古典诗和日本俳句——的影子。对意象的精准把握和运用,晏榕理解为美国诗歌从庞德继承来的传统。与庞德同为后期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的,还有美国诗人艾略特。他的《荒原》流传甚广。在柳向阳看来,格丽克早期的作品中,就有了艾略特的影子。
 
      柳向阳说,格丽克一个人无法改变一个群体,爱读诗的人会继续读,不爱读诗的人继续不读。获奖的意义在于,能让一些可能喜欢但之前未接触到其作品的人有一个机会去读到她,并且有可能因为她的作品而爱上诗歌。
 
      活动结束,一位90后的诗歌爱好者说,自己一直喜欢读新诗,之前没有关注到格丽克,也没get到她的诗意。但是今天现场,当别人在朗诵的时候,她感受到了。
 
 
 
文/董海楠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