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的决策》作家分享会出招助力读者迎战购物节
10月18日下午,浙江图书馆和上海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文澜约书活动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陆静怡,携新作《消费者的决策:行走于理性的边缘》为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带来分享会,帮助大家读懂消费者,认识自己的选择是否明智。分享会以线下活动和线上直播的方式同步进行。
双十一即将来临,在这个时间节点,各大购物平台都会推出各种活动方案来吸引消费者购物,而此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商品以及如何对比商品价格以便买到更便宜更实惠的商品成了消费者们热议的话题。那么,当消费者在面对商家推出的各种优惠陷阱时该如何选择呢?
陆静怡在本次阅读推广会中向读者介绍了“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很多商家正是利用了这个锚定效应来加大对自身产品的推销,比如有很多商家在双十一会推出降价活动,优惠力度很大,有不少产品的价格看似是在原价的基础上打了六七折甚至半折,并且商家还会在活动页面标明比原价优惠了多少金额,从而让消费者产生一种捡了大便宜的感受。但事实上优惠力度看起来十分诱人,但实际上相较于平时并没有便宜多少,可看似实惠的优惠力度让许多消费者冲昏了头脑,掉入了商家的消费陷阱之中,而商家也达到了他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增加销量的目的。
双十一期间,除了锚定效应,商家还利用了一种限时优惠的手段来迫使消费者产生一种消费的紧迫感“仅限前1000名”、“仅限前15分钟”的优惠在双十一的淘宝页面屡见不鲜。这种手段会使消费者产生一种时不我待,优惠错过了也许就不会再有的心理,从而增加消费者下单的概率,进以增加销量。而实际上,双十一每年都有,每年的优惠都差不多,更何况年中还有618大促,完全不必担心优惠的机会溜走。
通过本次阅读分享会,陆老师用她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念,令人受益匪浅。
文稿:志愿者/ 朱逸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