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的艺术'模型'
发布时间: 2019-08-25        来源:阅读推广部              点击量:206        
       2019年8月25日星期日下午,在浙江图书馆二楼的集体视听室,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朱雪菲老师,受邀为大家开讲“良渚文明丛书”系列讲座中的“良渚的艺术’模型’”,带领我们一起追溯那悠久的五千年前的文明。
 
 
  讲座围绕良渚考古发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展开。中华文明有自己独特的起源模式,并且在发展程度上不亚于西方同期的古文明。朱雪菲首先从彩陶图案研究方法的差异入手,详细介绍了二维到四维图像分析角度的不同,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建立适用于研究彩陶的分期方案。通过对半坡文化分期研究,归纳出半坡彩陶的发展规律;按照两大类四小类风格深入分析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发展规律。接着,以半坡第三、四期的“庙底沟风格”彩陶作为突破口,在庙底沟与半坡两种风格彩陶共存的情况中成功辨识出“早期庙底沟”。而后又以时间界定“史家期”概念,重新定义半坡文化与早期庙底沟文化共存的时间段。从器用功能、相对年代以及兼具半坡与庙底沟彩陶风格等方面分析,对伊川缸《鹳鱼石斧图》中鱼与鸟所表现的文化含义得出新的认识。“史家期”后,整个黄河中上游的彩陶重心完全落在了庙底沟文化上,为其彩陶所覆盖的区域,很有可能就是最初的“华夏”。 
  朱老师告诉大家:“模型”思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通过文化遗存研究古代社会的过程中,“模型”是一种反映人类认知体系的特定结构,具体到原始艺术中,“模型”可以是图案、符号、造型等实体中能够反映人们某种特定思维的“形象”,其主要特点是“重复出现”。由于,原始艺术的解读有着天然的难度,“模型”思想的应用有助于发现艺术实体中的相关性,以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建立形式或意义上的联系,为阐释原始艺术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途径。
良渚时期的艺术中,“模型”是极其常见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神徽”图案的运用。此外,“模型”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可以小到具体的单件器物,也可以在跨文化、跨地域、跨时代、跨器类的大范畴里体现出稳定的内核。
 
 
  讲座引发了听众热烈地讨论,互动环节中,朱雪菲回答了听众有关良渚符号含义、良渚与鸟的联系、良渚玉器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彩陶图像含义、史前文明与传说时代的联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问题。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朱老师还与听众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
 
 
  • < 上一条:让良渚文化“活”在当下
  • > 下一条:良渚人的字
  •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