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身世”:大事年表与“黑”名单
发布时间: 2019-07-13        来源:阅读推广部              点击量:277        
       2019年7月13日上午9:30,在浙江图书馆二楼集体视听室,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郗文倩做客文澜讲坛,主讲“《春秋》的‘身世’:大事年表与‘黑’名单”。
 
 
       致力于传统文化和文学普及教育工作的郗文倩教授,以历史事件和相关《春秋》记载为代表,探究古今记史观念的差异以及背后的原因。
       郗文倩教授认为,古代经典里,《春秋》最特殊。作为“五经之一”的《春秋》,既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又是一部信史,对当时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简约记载。
       《春秋》中史官记录的目的是“君举必书”,以此“慎言行,昭法度”。史官在记录史实、表明态度的同时,遵循“常”事不书、为尊(亲)讳的原则,即记录的都是反常之事,是“黑名单”。这就是当《春秋》出现时,人们害怕“名垂青史”的原因。
       《春秋》中史官的记录语言“极简”,“简”到让后人读不懂的地步,可是后世对这种记录方式极为着迷,称之为“春秋笔法”,它对以后的各种写作和阅读都产生深刻的影响。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是指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某些特定字眼儿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价。“春秋笔法”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应该正确看待信息传递中的主观倾向,记录的语言力求精简,尽力做到“修辞立诚”、“辞达而已”。
       郗文倩教授在讲座中辅以大量故事,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听众感受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关注我们
-->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