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系列:像滚石一样:作为诗人的鲍勃•迪伦
发布时间: 2018-08-22        来源:浙江图书馆              点击量:247        
 
 
        提起鲍勃•迪伦,你会想起一位浅吟低唱的民谣歌者,还是想起他拿起电吉他唱着摇滚的不羁形象,抑或是作为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举世震惊?2018年8月12日14:00,浙江省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赵思远应邀在浙江图书馆二楼集体视听室,带领读者们走进鲍勃•迪伦的诗歌世界,和他笔下那个世界发生巨变的动荡时代。
        讲座从鲍勃•迪伦作为作曲家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爆冷”和争议开始。赵教授提到,在中国和西方的传统中,音乐与文学在源头上都是相连的。鲍勃•迪伦作为一位出色的作曲家,其歌词始终充满诗的韵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谓是实至名归。同时,鲍勃•迪伦本身与文学就有很深的渊源。他在歌词中一直非常关注语言和修辞,他的文学才华也在其出版的小说、自传和获得的许多文学奖项中得到了体现。鲍勃•迪伦同时也受到历史上英美诗歌和法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因而创作的歌词充满了诗意。
        鲍勃•迪伦的诗歌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世界正面临着巨变,而鲍勃•迪伦(尽管他并不愿意被如此评价),担负起了那个时代的命题。他怀着对巨变和人性的哲学思考,写下了著名的《答案在风中飘》;他也以一个反抗者的姿态写下了《暴雨将至》与《时代在改变》;他也在民谣成就达到巅峰时,转型摇滚,唱出《像一块滚石》,述说社会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然而,鲍勃•迪伦在音乐和文学上的成就绝不仅仅是一位反抗歌手。他的宗教信仰为他的创作带来了坚实的文化支撑。20世纪80年代,他在作品中以宗教的形式寻求对人性的拯救。而在20世纪90年代,鲍勃•迪伦的创作风格回归到极简主义。这一时期他的创作简约而富有哲理,其内容也多为爱、孤独等文学的母题;他的创作在这样一种回归中也更加靠近诗歌的本质。
        最后,赵教授以西西弗神话的故事类比鲍勃•迪伦这一代人所进行的抗争。这种抗争实质上是对意义的寻找。鲍勃•迪伦描写最多的20世纪60年代,正好是美国“迷惘的一代”。在世界巨变的浪潮中,从鲍勃•迪伦和他身边的一代人,到整个美国甚至整个世界,都在寻找巨变下存在的方式和意义。而对于鲍勃•迪伦来说,这种对意义的寻找以反抗和呐喊开始,经受信仰的检验和支持,最后化为成熟后回归诗意和哲思。鲍勃•迪伦不愿意被称为“时代的标志”,但并不妨碍我们说他与时代在一起成长。
        宝贵的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观众们在听完赵教授娓娓的述说,和鲍勃•迪伦包含沧桑的歌手后意犹未尽,部分观众仍围在赵教授身边进行热烈的讨论。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