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篆刻艺术在中国书画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17-10-24        来源:浙江图书馆              点击量:400        

        2017年10月22日,浙江图书馆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篆刻艺术在中国书画中的作用,在图书馆二楼集体视听室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朱零,浙江昆剧团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一直从事于舞台美术设计、教学和油画、水墨画创作。主要舞台美术设计作品有:昆剧《伏波将军》、《狮吼记》、《牡丹亭》、《绣襦记》、《连环记》、《暗箭记》、《公孙子都》、《百花公主》,京剧《炮魂》、《梁红玉》,越剧《梁祝》、《唐伯虎与秋香》、《闯关》,滑稽剧《究竟谁是爹》、《大路朝天》、《小皮匠传奇》等,并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舞美设计奖。2006年被中国文化部授予“优秀昆剧主创人员”称号。

       朱零老师一开始讲述了篆刻印章的主要几个组成部分。书法之美,书画印章一般与篆书为主要文字基础,也有更古的金文,甲骨文字,也有隶书等书法。印面章法,是印面的构图和布局形式,书面印章的文字安排不求过于工整平稳,而以意趣天然,生动活泼为佳。刀法石味,篆刻的刀法主要有冲刀法与切刀法两种。边款,铭刻在印章周围的姓名、年月、文字记录的款识。

       在现场观众了解了印章的组成部分后。朱零老师开始讲述,印章的几个阶段。从唐代至元,中国绘画书法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篆刻也由原来的实用印章派生出了艺术篆刻并渐渐融入到书画之中。其中主要讲述了唐代、清代,浙派与皖派篆刻的艺术特点。唐代的艺术特点是,开创了文人印风气,确立了篆刻造型艺术地位,由实用印章向艺术印章转变;注重对篆字义理的掌握。其代表有,六一居士、似道、米亚等。浙派,浙派篆刻兴起于乾隆、嘉庆年间,由丁敏始创,继而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红寿、赵之琛、钱松。艺术特色为,吸取秦汉印章的精华,力求复古;艺术风格追求雄健苍古,不喜纤丽;首创了切刀法制印,刀石效果显著。皖派,皖派篆刻比起浙派稍后,代表人物有,邓石如,吴熙载、徐三庚。

       在介绍完篆刻艺术的发展与主要派别后,朱零老师还介绍了近代的篆刻名家,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等人,以及闲章的定义和印章时的13点技巧。

       朱零老师的精彩讲演和他展示的篆刻作品成功调动起现场观众对于篆刻艺术的强烈兴趣。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后,现场观众对朱零老师的精彩讲演报以热烈的掌声。老师亲切的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热情的回答了他们的提问。最后朱零老师还与现场来听讲座的学生们一起合影留念。

 

 
关注我们
-->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