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传统图书馆还需要存在吗?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图书馆界共同探讨的话题。如何寻求转变和创新,让图书馆在数字时代成为领军人物而不被时代淘汰,是每个图书馆人应肩负的责任。
2016年4月15日,应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的邀请,德国科隆市立图书馆馆长汉娜萝蕾·沃格特博士(Dr.Hannelore Vogt)在浙江图书馆报告厅做题为“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产品空间改变”的学术报告。
报告以科隆市立图书馆为例,围绕读者、产品、员工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沃格特馆长简单介绍了科隆市立图书馆的基本现状:科隆市立图书馆由1个中心馆和11个分馆组成。此外,设在馆外公园及人流量多的迷你图书馆是他们的特点之一。科隆市立图书馆特别重视到馆情况。2015年图书馆到馆人数比往年提高了5%,每天超过1万人次。是什么让科隆市立图书馆成为公共文化和教育机构中被市民使用最多的单位呢?沃格特馆长通过大量的服务实例,向我们一一做了介绍:读者来图书馆不仅仅是借还书,更多的是学习、交流、创作和体验各种活动。3D打印技术的推广活动;“少年专家”也是极具特色的创新点;科隆市立图书馆特别针对老人和小孩推出了“银发运动”和“小孩工作坊”等创新活动,让不同年龄层的读者都能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产品服务。
互动提问环节将讲座推向了另一个高点,例如有人提出要举办这么多活动,管理成本如何解决,如何吸引社会力量来参与图书馆服务?沃格特馆长谈到,图书馆的职责不仅是维护和保存国家文化遗产,时代在变,我们并非擅长所有领域,这就需要我们走出去了解读者的需求,寻求合作伙伴,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也有人提出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服务,科技馆都在做了,图书馆还需要做吗?如何从类似科技馆、博物馆等同样是文化公益类机构中脱颖而出也是困扰图书馆人的一个疑问。沃格特馆长说,每个馆都有自己的优势,图书馆也不例外,即使有相似的活动,也可以作为相应的补充去做,发挥优势;就如何调动馆员创新动力,沃格特馆长认为实现这些改变和创新的要素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她会挑选有兴趣、有时间和精力、对创新事物敏感度高的年轻人来组建项目组,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将创新理念传播出去,同时也积极接受读者提出的宝贵意见,调整新服务的发展方向。
最后,沃格特馆长提出图书馆界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要有勇气去做,从小做起,允许犯错,当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之时,需要我们每个图书馆人共同努力,坚定向前的决心,激发向前的动力,踏实向前,始终站在浪尖,引领潮流的方向。
讲座结束之后,浙江图书馆馆长徐晓军陪同北京歌德学院图书馆馆长任宣丽和科隆市立图书馆馆长沃格特来到三楼德语资料区参观,该区目前存放有两千多册德语原版书籍和一千多张各类音像资料。
浙江图书馆馆长徐晓军介绍科隆市立图书馆馆长沃格特女士
沃格特馆长在讲座中
讲座互动中
参观歌德学院德语资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