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界。所谓礼仪,就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社会交际等各种活动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这些规则规范需要一定的礼节和形式来表现。这种种礼节规范累月经年,日益扩散,渐渐沿袭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并依照实行的社会风俗,又称之为礼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12月26日下午,文澜读书悦读分享沙龙特别邀请到了中华礼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何琳和近90名读者分享二十四节气中的礼俗。
何老师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讲起,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民间百姓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为了让读者们更直观更清楚的记住二十四节气,何琳老师还教大家念了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文澜厅的大朋友们小朋友们都跟着齐朗读,不知为何有了浓浓的年味……
二十四节气的礼俗有很多,如民间习俗、活动、吃食、养生等。立春:立春又叫“打春”,一般也是六九第一天,所以有“春打六九头”之说,人们会明显感觉白天变长了。各地都有在这一天吃春饼的习俗,是为“咬春”。吃些菠菜、豆芽、荠菜、芥菜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醒脾开胃。惊蛰:惊蛰是指春雷惊醒了蛰伏冬眠的昆虫,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此时,感冒肺炎多发,多食豆苗荠菜等,能提高对流行疾病的抵抗力。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也称交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很重视这个节气。清朝时,民间流行三伏天以悬秤秤人,与立夏时对比肥瘦,瘦了需要进补,首选吃肉,以肉贴膘是为贴秋膘。立秋并不是意味着气象意义上的秋天来了,气温逐渐下降,“秋老虎”的余威还在,暑气一时难消,还免不了再热上一些时日。但秋天来了,凉快还会远吗?时序转换,不可抗拒。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四季更迭、气温冷暖、天气物候,民间在不同节气的多姿多彩习俗也延续至今。何琳老师1个半小时的分享会中,和读者们分享了很多养身、习俗、南北方过节的区别,让读者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