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文澜读书】经典会读第4期(总第194期)
发布时间: 2012-04-06        来源:浙江图书馆              点击量:56        

温故《论语》  经典会读有续篇

       3月26日一早,春风和煦,吹面不寒。浙江图书馆文澜演讲厅聚集了很多读者。浙图“文澜读书”继去年首推三次《孟子》经典会读引起反响之后,“一堂师友,千载风流”的主题又开启了2012年的《论语》会读活动。

主讲嘉宾介绍经典会读

      此次会读仍然由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吴永明领读和讲评,文本采用的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在开始之前,主持人介绍了会读活动的程序,并向踊跃发言的读者提出了“围绕文本,控制时间”两点要求。吴博士在开读之前谈了自己对于经典会读的理解:“自娱自乐,也就是能从经典中找到能让精神愉快的隽永的那种东西”。他又介绍了孔子的家世,原来孔子的祖先和庄子、惠施都是作为殷商后裔的宋国人。

齐声诵读《论语 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第一节的内容很多人自小都背得滚瓜烂熟。吴博士对于“时”、“习”的讲解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讨论。第一排的一位女读者认为“时”作“在适当的时候”是比我们原来理解的“时常”更有意思,年长的书友会员高海伟则还是认为“时常”更好。至于“习”是“温习”还是“实践”大家也各有自己的理解。经过一番讨论,原本拘谨的场面一下子变得令人愉悦而温暖了。原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单向传授生动的多,那一个个历史人物也似乎变得鲜活起来了。

      讲到第二节时,吴博士顺便介绍了“有子”--这个除了曾子以外第二个在《论语》里被尊称为“子”的孔子弟子,“有子”貌似“孔子”而曾受弟子尊重。关于第二节中的“孝弟”一词的理解,一排的年轻读者认为“有子”过度强调了“孝弟”的地位,现在还有很多其他价值观也很重要,吴博士却认为现在不是“孝弟”太多而是太少了,都是父母在孝顺儿女,语中不无感慨。主持人李鹰认为,抛开现实对传统的背离不说,“孝弟”观念的地位可能是中西方家庭伦理的主要差异之一。

逐句讨论、细品经典

      读到“巧言令色”,吴博士描述那种一直保持笑容的人,引起大家会心一笑。可是有读者也很疑惑,“笑容可掬”不也是一种礼貌吗?怎样才能区分是否“巧言令色”呢?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一时让人不好回答,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贤贤易色”,妻子重德,不以貌取人,这样的观念是如此深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又受到了年轻的读者提出的质疑:“不是应该快乐学习吗?这么沉重,是否与‘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的轻松愉快相矛盾呢?”吴博士思考了一下,回答说这句话可能是在某种语境下对某位弟子的特别叮嘱。

会读人员各抒己见

      两个小时的会读,如沐春风般度过,因爱经典的人,毫不滞涩厌倦,而有齿颊留芬之感。

(文澜书友会会员  李鹰)
 

 
关注我们
-->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