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和诗人沈苇读诗
发布时间: 2019-12-09        来源:阅读推广部              点击量:166        
12月7日下午,文澜读书岛第45期活动,分享诗人沈苇的诗集《数一数沙吧》。位于玉皇山脚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内的晓风书屋迎来了一群喜欢诗歌的书友。
 
 
沈苇是湖州人,大学毕业以后到新疆工作,曾任新疆自治区作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西部》文学杂志主编,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诗人梁晓明和刘翔也同台分享,对《数一数沙吧》作了精彩的点评。
 
 
活动开始,先由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的6位成员朗读了诗集中的精彩作品。从富有江南水乡情调的《为植物亲戚而作》,到满怀戈壁苍凉的《沙》《喀拉峻歌谣》,再到充斥着身份惶惑的《异乡人》。6首风格各异的诗作,立即让到场的诗人和书友进入了诗的意境。
 
 
沈苇自称是一个失败的小说家,一个持续的诗人,一个额外的散文家。他在读大学时一直是写小说的,到了大四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讲故事能力很差,对细节的处理也有问题。1988年大学毕业之后他去了新疆,彻底投入诗歌,后来又开始写散文,出了10本诗集,六七本散文集。《数一数沙吧》收录了他2010年到2017年的作品,有100多首诗,也是他出的第10本诗集。
 
《异乡人》的朗读后,沈苇就“异乡人”的主题做了解释。有人曾经问他,为什么去了新疆?他说,作为一个南方人,身上的水分太多了,要到新疆沙漠里把多余的水分蒸发掉,现在蒸发得差不多了,回到了故乡。一个典型的南方人,在新疆工作生活长达30年,使他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南方情怀和长期在新疆生活感受的大漠风尘,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融入了他的诗篇,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教授刘翔说,沈苇的早期作品还是比较湿润的,虽然写的是新疆山水,但它整个风格还是江南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保持一个蛙皮的湿度。虽然他这个南方人到了一个干旱的地方,但是他仍然带着江南的这张蛙皮,我们能够感受到那种湿润,感受到他把南方的湿润跟北方的激情融合得很好。但到了这一本《数一数沙吧》,就有一个非常大的不一样,慢慢地就干涩起来,好像他的眼泪都凝固起来,有一部分是沙,有一部分是像冰一样的东西。当时写《新疆盛宴》的沈苇,跟写这部诗集的沈苇,是完全不一样的了。读他这样的一个作品,真的是要非常耐心地沉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诗人梁晓明接着说,一个世界一个地域一个时代,能造就一个诗人。比方说,要是没有安史之乱,杜甫就成不了杜甫。要是没有边塞,没有和西域之间的战争,就不会有高适、岑参这些边塞诗人。当然在沈苇以前,我们也有所谓的边塞派诗人,但他们都是有身份有背景的,而沈苇恰恰是一个跟他们不一样的人,一个以个人的身份来到新疆,写下边塞诗的诗人。他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他是中国的第一人真正以个人的身份、个人的眼光、个人的情怀、个人的喜怒哀乐和遭遇来写下边塞诗的第一人。尤其是《异乡人》这首诗,很能说明水乡和沙漠之间的这样一个创作特质,这个特质是别人没有的,这也是我们阅读沈苇诗歌的一把很好的钥匙。

专程从上海赶来的散文家赵荔红说,沈苇的诗歌里有两种色彩,一种是太阳,一种是玫瑰。有西部那种强烈的阳光的感觉,非常的辽阔。她指出,今天这本《数一数沙吧》有一个对当代写作人来讲非常重要的意象,就是异乡人意象。第二个意象是沙的意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粒沙子,所以数一数沙吧,这个就是我们的处境。我们有必要把沙凝结起来,虽然很微弱,但还是要凝结起来。

来自杭州、湖州、嘉兴、台州的诗人张德强、江离、赵思运、帕瓦龙、空空、许春波、谷雨、石人、舒航、屠国平、潘国华、李平、白地、伤水、沈文军、戈丹等参加了分享会,并和读书岛的书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