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接千载,视通万里 ——记第十二期视障“心阅”读书会
发布时间: 2019-10-20        来源:文献典藏部              点击量:108        
       我国古代诗歌浩如星海,许多诗作不仅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千古流传,其中一些诗句由于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而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社会、地理元素。2019年10月20日,浙江图书馆视障中心举办第十二期“心阅”读书会,10位视障读者与4位文化助盲志愿者探讨“古诗词中的人文地理”,欲将诗词中所蕴涵的地理知识、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特色风俗等进行深度交流。
       活动开始,志愿者先向在座阐释了人文地理的涵义,并举例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即为典型的自然地理写照;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及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人口的空间变化。
       富有“诗情画意”的西湖,除却优美的自然景观外,还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也成了志愿者与视障读者交流的重点。读者庄严就讲述了苏轼在杭州任地方长官时发生的众多趣闻。他说他从视障中心借阅的《唐宋名家诗词故事》中了解到,苏轼对杭州的建设贡献极大:如清理运河的淤泥、新建新水库、清理西湖、建苏堤、兴建三潭印月、赈济灾民等,庄严还对三潭印月的修建做了详细的分享,原来也是为了疏通西湖淤泥的一项民生工程。如今,我们依然能在望湖楼上,欣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美景,亦能在月明星稀的夜晚,体味《水调歌头》中的乡愁。
       古代诗的创作多与仕途、友情有关。譬如白居易的《杭州回舫》、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亦或是袁枚的《苔》,都向我们传达了诗人的真挚情感。志愿者就这些诗词所表达的寓意、展现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平都与视障者作了深刻的交流。
       回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万首古诗词穿越兵燹水火与我们相见,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真是何其幸运,何其幸福!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