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日常之中有着难以取代的珍贵之物
发布时间: 2019-07-20        来源:阅读推广部              点击量:253        
       7月20日下午的文澜读书岛活动,分享书目是《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分享嘉宾是知名影评人苏七七,苏七七著有影评集《声色现场》、《雨中百合般的爱情》、《幻境中相逢》,并主编《时钟突然拨快——生于七十年代》。分享会围绕是枝裕和的电影和书展开,苏七七为分享会命名了一个文艺的名字“日常之中有着难以取代的珍贵之物”,这也是是枝裕和的电影和书中要传达的东西。
 
 
       分享会从是枝裕和的经历讲起,是枝裕和生于1962年,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后加入制作公司,拍摄电视纪录片。他的文学系学历和电视纪录片导演的背景,都是成就他成为著名导演的重要因素。他的作品多具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他的电影成就和戛纳有着重要的联系, 2004年其导演的《无人知晓》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13年其导演的《如父如子》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2018年《小偷家族》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苏七七老师带领读者回顾了是枝裕和的电影目录,从他高产高质的电影作品,如《幻之光》《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海街日记》《第三度嫌疑人》《小偷家族》等作品中,可以看出是枝裕和在尝试通过电影的方式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家庭观”“时间观”。而阅读他的文字作品,如《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可以读到那些未曾在电影过程中注意到的,从电影镜头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如导演为什么要写某个情景,电影是如何用镜头来处理某一场景的。
       在是枝裕和的书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话:人们常说“正因为是家人才互相理解”、“正因为是家人才无话不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因为是家人才不想让他们知道”、“正因为是家人才无法理解”反而更符合现实。这段话或许是是枝裕和“家庭观”的一个总结性表述。所以在电影《步履不停》《比海更深》中展示了“家庭中一种复杂的亲密关系”;在《如父如子》和《小偷家族》中,又着重探讨了“在家庭中重要的是血缘还是那些共度的时光”;在电影《无人知晓》《奇迹》《海街日记》中,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了家庭中的孩子这一主体上。
 
 
       分享会在苏七七老师精选的电影片段的观影中进行,从电影画面中感受是枝裕和电影的时间观和空间观,镜头中的季节感的代表物,表达出的是循环反复的时间;镜头中空间布局的美和伦理之美;镜头中的某一个不经注意的细节或许是导演精心思考良久的独特设计,镜头中的位置构图传达的或许正是人物之间的关系或者情节发展的线索。
 
 
       活动最后苏七七老师为读者推荐了“最不是枝裕和的处女作”《幻之光》,以及本期分享书目——讲述是枝裕和个人史与创作背景的——《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而在这部书中,除了电影、家庭还能读到更多的话题,引发更多关于电影之外的思考,比如关于“战争”,关于“受害者和加害者”等。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电影逐渐成为我们日常认知世界最常见的方式之一,我们一贯以观众的视角来理解电影,那么如何从创作者的视角去看一部电影,又如何从电影作品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和这个世界?从《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这本书也许会找到答案。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