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美育传统
发布时间: 2018-12-17        来源:读者活动推广部              点击量:297        

       12月15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中华美学学会美育研究会副会长杜卫教授应邀在文澜讲坛为听众带来了艺术与感受的结合——“中国的美育传统”主题讲座。

      “美育”概念的出现,是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鲍姆嘉通建立“美学”学科体系之后,由席勒提出来的。但是美育实践和美育意识,古已有之。在中国,美育传统并不是自古就明确以美育的名义被命名,而是在20世纪引进西方美学和美育理论的同时被激活和建构的。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从“知”到“好”再到“乐”的层层递进,恰恰是一个由外在性向内在性递进的过程。孔子所言的教化理念,其目的是通过外在的实践和体验来感受美德的作用,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些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朴素的美育观。无论是王阳明的“致良知”,还是《礼记·大学》“明明德”、“意诚”、“心正”等中国美育传统思想,都追求教化的内在性,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感知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杜卫教授在讲座中,还用鲜明的例子来展现美育的重要性。如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重复简单、枯燥的工作,往往会思维方式机械化,丧失创造性。美育则是使大脑转动的润滑剂,让人们思考问题更加独立,对周围环境产生共鸣。习近平30日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工作具重要的时代价值,是提高公民道德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使人增强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方式。

      在讲座末尾,杜卫教授呼吁美育传统是被后人建构的,并不是现成的,中国应该坚持自己的美育传统,美学研究,避免断崖式创新,要接着讲。这体现出文人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最后,讲座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