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沉默诗学
发布时间: 2018-09-10        来源:读者活动推广部              点击量:154        

        2018年9月9日上午,浙江图书馆二楼集体视听室,迎来浙江工商大学教师、作家张亦辉为热爱古典诗词的广大读者带来东晋末年至南宋初期伟大诗人、辞赋家,沉默诗学泰斗陶渊明的诗词欣赏和独到见解。

       张老师对中国诗词研究颇深,使座无虚席的集体视听室在张老师开讲后的半小时内,仍有中、小学生家长及满头银丝的老者陆续进入,饶有兴趣坐在视听室过道加座椅上,被带入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语境中,貌似平淡随兴实则深思熟虑的场景细节中,勾勒了农业文明亘古如斯的象征性图景,描摹了一种时光深处的静穆和悠闲乡村景色之中,蕴涵着乡村生活的丰厚质感与诗性况味。

       张老师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文风与他的诗名真意与沉默诗学所处的时代风格文风与文名向读者们介绍陶渊明虽然渴求知音,“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直到陶渊明去世后五百年,苏轼才堪称陶渊明的第一个真正的知音,他评价陶渊明的诗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似癯而实丰”;“初视若散淡,熟视之有奇趣”。 现代作家钱钟书曾有言“渊明文名,至宋而极” ;鲁迅先生则称陶渊明中为国文学史上的头等人物。

张老师向读者们详细介绍陶渊明诗文既平淡简易,又蕴含丰厚,既质朴又有妙趣。 让读者领悟到沉默诗学是语词简单,意蕴复杂;说得很少,但却说出很多;暗示而不明说。张老师认为隐居是生命存在的沉默,沉默诗学是语言叙述的隐居。如《停云》: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定格了一个永恒的细致场面:促席相谈的日常景象与细节中却蕴藏着“深远广大”的情感内涵。又比如《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写春天如期而至,温馨的南风拂面而来,新发的麦苗像小鸟的翅膀一样飘然而起振颤不止。撩人心魄,感人肺腑,自然永恒之境,悠古人世之情,尽在不言中。

       欣赏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只简单用了一百多字,却连说了九个“不”:“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不详其姓字”,“不求甚解”等就写出了其人格、爱好、家境、艺术抱负和境界,还构成了陶渊明缄默诗学的独特标记。陶渊明为中国文学贡献了真正的田园之诗和乡村之歌,让自然重新成为自然,他的文字就像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庄稼,就像河流里摇弋的水草,就像山坡上屹立的开花之树。

       张老师介绍了沉默诗学的具体特征与写作策略。陶渊明建树的是暗示诗学:不直接言说,而是通过意味深长的暗示抵达真意。通过悠久绵延的深入阅读和语言感悟,通过无数的沉思默想和诗文创作,融入自然返璞归真,亦儒亦道特立独行于天地之间的隐者陶渊明,开拓一条迥异与时代只属于自己的写作之道的 “沉默诗学”。面对语言表达的悖论和难题,陶渊明运用独特的艺术策略或语言哲学:简单和暗示的极限,是“忘言”和不言。

       张老师分享读陶诗如登宝山,似归故乡(引用木心先生所写),那种感人心魄的力量,正来源于他返璞归真的语言风格,简单平易,淳朴自然。而正因为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对应着的是他的生命状态与生活风格,追求并形成淳朴简单的诗歌风格。无疑是对庄子等先辈的承续与发扬。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