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讲坛儒学系列:古文字学简说
发布时间: 2018-03-19        来源:读者活动推广部              点击量:211        

        3月18日下午,文澜讲坛儒学系列讲座在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开讲。儒学系列第一讲由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曹锦炎教授主讲 “古文字学简说”。

       曹教授首先讲明了古汉字演变的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由形象化到抽象化,由线条化发展成笔画化。古汉字是象形文字,但在发展过程中,许多象形的特征消失了,只保留了部分原来的特征。第二个特点是简化和繁化并存。为了方便书写,很多古汉字的笔画被略去了,但同时,也有一些古汉字因书写习惯或为防止混淆、明确意思,增添了新的笔画或偏旁。第三个特点是正体和俗体并存。正体字是当时通行的官方文字,俗体字是新兴的新体字。同一时期的古汉字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写法,这就给普通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困难。曹教授通过古汉字演变的例子逐一形象生动,有理有据地说明了这三个特点。

       然后,曹教授又分别简要介绍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与秦汉简帛。甲骨文是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为了提高刀刻效率,甲骨文多改圆为方,改实填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并且根据书写材料决定刻法。

       金文的“金”是指铜,金文是铜器上的文字。由于出土的古代铜器以钟和鼎最为常见,因而金文又称“钟鼎文”。金文在商代后期便已开始流行,在西周时期达到顶峰。金文弯曲的线条多,象形程度高。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一些特殊的美术字体,称鸟篆或鸟虫书。

       西周以前,文字只由少数人掌握。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字的应用越来越广,使用文字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俗体字流行起来,各国文字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差别。战国文字中资料丰富的主要有铜器铭文(金文)、玺印文字、陶文、货币文字和简帛文字等。

       曹教授用很多实例,简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字形和书法的变化。观众们听得十分认真。到了观众提问的环节,大家都积极提出自己的疑惑。有位观众对古文字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曹教授向他推荐了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容庚先生的《金文编》。其他观众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讲座结束后,许多观众积极上台和曹教授讨论疑难,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浙图文化志愿者 孙昱旻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