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芳华”•一代人的青春梦---记读书岛 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发布时间: 2018-01-08        来源:读者活动推广部              点击量:181        

        2018年的第一个周六的下午,“文澜读书•读书岛”如期在文澜演讲厅举办围绕“从小说到电影—以《芳华》为样本”的分享会,这次我们和“读书岛”发起人、微信公众号“劳月夜聊”主笔人劳月老师,浙江省电影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张子帆老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委、浙江省文联创作研究处处长郑晓林老师一起,从《芳华》出发谈谈小说和电影两种不一样的艺术形式带给观众的不一样的感觉。

        一首《绒花》暖场,先让我们看看老师们怎么评价《芳华》。冯小刚导演的根据严歌苓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上映后创造了又一票房奇迹,它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电影不仅仅给我们带去心灵上的震撼,同样也为我们的读书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话题——从小说到电影的正确道路。

        小说《芳华》作者严歌苓是“冷”的,她用小说的形式在展现一些细节,通过这些反映当时的一些社会环境,反讽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丑陋。电影《芳华》承载的是导演冯小刚老师曾经的岁月,是一部“青春祭”,他希望通过电影来传达自己曾经在文工团的岁月,所以电影用大量的舞蹈排练和音乐去渲染去表现少年们在文工团的时光,而隐藏了批判战争残酷性这一想法。两位前辈的生命体验不同,导致了他们对场景、对人物的态度也就不同,最后展现出来的艺术结果带给人的感受也就有所差别。另外电影传达了希望年轻一辈能够理解老一辈的青春的心愿,表达了对参战退伍老兵的敬意,以及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2018年,致敬老兵对其的推动。

        在老师分享完他们对《芳华》的看法之后,话筒交给了读者。活动的气氛很融洽,有爷爷奶奶意气风发的讲述他们的芳华岁月,评价电影与真正的战争年代的不同;有七零八零后述说他们曾经感受,怀念着他们逝去不久的青春;也有九零后想要证明即使身为青年一代,我们能够理解《芳华》引起的内心澎湃,只是我们所含的时代烙印不同,感受也不同。

        一千个人观众有一千种芳华,每个人有各自青春的记忆,导演或者是作者代替不了每个人欣赏《芳华》时内心自带的美感,所以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会面对赞美和批判。但我们不可否认,中国现在的电影世界在前进,现在我们也能够创造出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影,因此我们需要给予创作家一定的理解。

        如老师们评价说,小说与电影是艺术的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载体,电影不能像小说一样写出一种细腻的感觉,而小说不能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对于两种作品而言我们或许不能明确评价好坏,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艺术的方式,去体会共同想表达的精髓。

       这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青葱岁月,每个人心都沉浸在自己曾经的“芳华”里,这里每个人会有一种想诉说自己的故事的冲动。事实上,所有人的芳华都不曾逝去,如果愿意,我们还可以存留曾经那颗纯真的内心,再创造一段不一样的“芳华”!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