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与精神
发布时间: 2017-07-06        来源:读者活动推广部              点击量:229        

       2017年7月4日(星期二)下午13:30,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工美协会副主席何鸿老师走进浙江图书馆,在一楼展厅给现场近100余名听众讲述了敦煌的壮美故事,将敦煌艺术精神的千年文脉寻找归位和探寻价值,这既是反思,又是沉潜和憧憬。

        何鸿老师道:“自1993年开始,我有20年的时光生活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带,主要是杭州、宁波和上海,但这20年来我的心一直留在西北,牵挂着敦煌,留恋着美丽的“河西走廊”。因为在浙江美术学院时期学的是美术史专业,自然绕不开敦煌莫高窟,而且很感兴趣。而那时浙江美术学院毕业考察的一个传统就是要去敦煌莫高窟看壁画和彩塑。也正是第一次的敦煌之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或许最触动我的还不是壁画和彩塑,而是一个日本的大学生,她名叫越智佳织。在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学习的她本打算毕业后要来敦煌工作,却不料1984年的夏天因车祸去世,她的母亲越智美都江将留给她的200万日元生活费等捐给了敦煌研究院,作为保护敦煌文物而用。她母亲说:越智佳织从电视中看到敦煌莫高窟的古迹受到鸣沙山沙土的侵袭,不止一次地说,这么重要的古代遗迹被自然日益破坏,太可惜了。这些遗迹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越智佳织没有亲身来敦煌,但她的心永远属于敦煌,这是她灵魂的皈依。杨雄先生说:她在神游敦煌。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或许这辈子也让我和敦煌莫高窟有了某种缘分”。
 

        今天的主题是“敦煌艺术与精神”,面对这个有着丰富艺术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的千年宝库——敦煌莫高窟,我们似乎有时束手无策。我们也在感觉到,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破坏其实是在辩证地进行着。20年前我们可以很欢快愉悦的参观50个左右的洞窟,如今只能参观10个左右的洞窟。对有兴趣去探究的我们来讲,要走进莫高窟洞窟又是如此的艰难,这种“文化精神”的悖论时时在困扰着我们,不仅让我们深深感叹,深深惋惜。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