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风》与乡村文明
发布时间: 2017-10-10        来源:读者活动推广部              点击量:209        

        10月9日下午是“文澜读书·读书岛”的第三期活动,讨论的的题目是《望春风》与乡村文明。这是作家格非继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江南三部曲》之后最新的作品,2016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望春风》以乡村里各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居民的故事为切入点,描写村庄由简朴内敛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展现它可能的未来,并借此对逝去的故乡和老去的故人做了告别。

       《望春风》出版后即登上新浪好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获得《当代》文学杂志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首届京东文学奖国内作家作品唯一大奖等。从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江南三部曲》到这部《望春风》,格非一以贯之地关注在重大历史变革下乡村文明的发展演变。他的作品具有微缩中国乡村当代史的意义,体现了对故乡和乡土中国的深情回望,以及对逝去一代人的集体追忆,同时在精神层面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入描写,让渺小的生命在故乡大地上生息流转,探求人的本源出处和存在的意义。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乡村是无可回避的精神源泉。我们都来自乡村,我们的根都在那里。但城市化的大潮令乡村迅速萎缩,乡村文明离我们越来越远。如何看待乡村文明的消逝?不仅是格非在《望春风》里思索的题目,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需要面对的选择。相比较《江南三部曲》,《望春风》更为真实、客观地描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人物也更为贴近实际,更为生动可信,尤其是第一章、第二章。在《江南三部曲》里郁结不散的晦暗悲观情绪终于在《望春风》里有了转变。父亲、春琴、德正、定邦、定国、王曼卿、梅芳、同彬……,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虽都令人唏嘘不已,但却明显传递出人性的善良和乡间的温暖。这就给小说主题所要追忆的乡村文明赋予了亮色。这个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不管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城市化都是潮流,都是发展方向。如何看待乡村文明的转变和消逝,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无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任何一种文明,都瑕瑜互见,都会发展变化。文明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融入、演变的关系。旧的文明不会彻底消失,而会以另一种方式存活下来。尽管城市化的大潮迅速冲击了延续几千年的乡村文明,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但总体而言,这并非洪水猛兽,并非一无是处。首先乡村不会消失,消失的只是落后、破败的乡村形态。其次乡村文明更不会消失,乡村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道德理念等一定会影响和融入城市文明。再次乡村文明的发展变化既有消极之处也有积极之点,需要我们客观、认真地研究。比如大量存在的乡村老年化、空壳化现象。格非在《江南三部曲》和《望春风》中展现的对乡村文明的悲观态度,恰恰和历朝历代的文人怀念桃花源的情绪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眼中的乡村文明事实上是被美化了的“乌有乡”,是不存在的空想。另外,格非写作《望春风》的结构有前后脱节之感。借鉴传统史书人物列传的写法当然是个不错的创意,但是蜻蜓点水,没有几个人物让人记得住,这就很犯不着。尤其是第三章,太过零碎。结构中的悬念设置虽有助于吸引阅读,但又过于生硬,不够自然。更重要的是,小说的叙述语言不符合主人公从童年到青年到中年的身份语境,很多时候是格非在对读者说话,而非小说主人公赵伯渝在讲述。这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在小说写作中是必须要防止的。

                                                文字来自“读书岛”发起人劳月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