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小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发布时间: 2017-10-16        来源:读者活动推广部              点击量:1067        

        2017年10月14日,在浙江图书馆集体视听室,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复旦大学博士后詹玲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科幻小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学讲座。

        中国有科幻吗?自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接连获得有科幻届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之后,中国科幻小说看似火了。其实在此之前,大众几乎不知道中国也有科幻小说这回事。詹玲老师通过讲述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引领我们探讨何为中国科幻小说,以及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科幻小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功能,詹玲老师把其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从晚清至新中国成立之前;1949年至1966年;1978年至1996年初;1990年代中期至今。

        中国古代,虽然科技发达,也具备很强的幻想力,但由于统治中国的儒家正统思想轻视科学技术,视之为不入流之物,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没有科幻文类。

        中国最早出现的科幻小说是在晚清时期,由梁启超引进的来自于法国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清朝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一群有识之士决定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救亡图存。他们想借助大众普及度高的小说,发动小说界革命,从而启蒙国民。由于小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低下,于是,梁启超决定引进西方的科幻小说,提高小说的档次,将科学精神传达给中国老百姓。而当时中国科幻小说的另一领头人鲁迅,则更侧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但他们都希望用科学启蒙大众,影响中国的哲学、政治和文化,摆脱民族危机。除此两条主线之外,晚清中国科幻小说也在娱乐大众的方向上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在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的背景下饱受诟病,这条线很快就断了。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中国本土创作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它开启了中国的科学想象,充满了强国之梦。

        鲁迅曾留学日本,而梁启超也曾流亡于日本,因此,他们翻译、引进的西方科幻小说是已经由日本本土化之后的日文版,所以将日文版汉译过来,当时的“科幻小说”应该叫“科学小说”,而它英语原版的称呼也不是现在的“science fiction”,而是“science romance”,直译成汉语即:浪漫的科学小说。

       “科幻小说”这一文学流派的正式诞生要归功于美国作家雨果·根斯巴克。世界级的科幻大奖,雨果奖(Hugo Award)也因雨果·根斯巴克对科幻小说做出的巨大贡献而得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深受苏联的影响,大力发展科学文化艺术,把科学文艺的主要目的定位为:向少年儿童进行科普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当时的科幻小说被划分在儿童文学领域。可以说,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科幻小说只有科普,没有科幻。1978年,拨乱反正后,中国科幻界发生了一场“姓文姓科之争”,即对于科幻小说而言,到底是文学性重要,还是科学性重要?1983,一场清除精神污染运动,疯狂打压“姓文派”,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各类文学刊物不再发表科幻小说,唯独《科学文艺》,也就是今天的《科学世界》坚持至今,从未中断。而科学世界的创刊点四川成都也成为中国科幻小说的主阵地。

        在《科学文艺》的努力下, 90年代初,中国科幻小说有了新的起色。它先后改版,并调整策略,瞄准青少年读者。 1991年5月,《科幻世界》承办了世界科幻年会(WSF年会),这是中国首次承办科幻领域的世界级盛会。《科幻世界》还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重量级的科幻作家,如今被称为科幻届“三巨头”的韩松、刘慈欣、王晋康等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家便是起家于此。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虽然经历了晚清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八十年代初期的三个高峰,但都很快掉到低谷,而且每个高峰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所以,中国科幻小说虽有百年之史,却因发展断断裂裂而远远落后于西方和世界。但是,从90年代后期至今,越来越多青年科幻作家崭露头角,他们普遍具有高颜值、高学历和高超的创作水平的三高特点。因此,21世纪,大众对于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可以抱有深切的期待。

        中国传统文人不了解科技,他们天马行空创作出的科幻作品,虽然也有飞船、太空等科学意象,但更像是《西游记》之类的幻想小说,只能被称为“软科幻”。软科幻作品有着很强的哲学、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意图,却缺乏深厚的科学功底。但有着坚实科学基础的硬科幻作品,也容易由于缺乏文学素养,而变成呆板乏味的科普百科。因此,什么才算是好的科幻小说,需要兼顾科学性和文学性吗?对于这一提问,詹玲老师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好的科幻小说一定是能够把科学的美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一定兼顾科学性和文学性。”

        讲座末尾,詹玲老师饶有兴致地给我们推荐科幻小说作品,她忍不住感慨到:“虽然我们身处在一个个小时代,但是小的东西多了,就渴望大的、壮美的、以宇宙为背景、会让人有崇高的感觉的东西,因为它们会激发我们对于宇宙的宏大的敬畏和震撼,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英雄主义气概。”提问环节结束大家仍不舍离场,纷纷走到台前与詹玲老师交流。

 

 

者愿者 浙江传媒学院 顾佳静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