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中国人的山和水
发布时间: 2017-07-24        来源:读者活动推广部              点击量:520        

        7月16日下午2:00,浙江图书馆特邀中央美术学院硕士、雅昌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李琢玉先生,为读者们主讲“中国人的山和水”。本场活动全场座无虚席,更有不少读者站着聆听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琢玉先生首先强调了对于非艺术专业者来说,学习艺术的意义在于见贤思齐。接着,李琢玉先生以苏轼的一首《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作为整场讲座的引子,“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寓意深刻——任何人都可以站在艺术品面前,但得到的却不一样,这关乎视角的问题,且艺术的考验全面的,尤其更加贴近一个人的人文素养。

       威廉·沃森说,中国人对于自然的关注和西方人对于人体的关注,形成了各自博大精深的艺术传统,是各自艺术中最永恒的主题。在此处,李琢玉先生借北宋郭熙的《早春图》与名雕塑断臂维纳斯进行了类比而非对比——《早春图》中的山好像是人的躯体,一个刚刚苏醒的人的躯体;天地万物和人一样,自然有分明四季,而人也有如四季般分明的个性。郭熙在《山水训》中也总结道:“真山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李琢玉先生从艺术史的角度中国山水画的六变。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结束了“人大于山”的传统,小李将军李昭道《明皇幸蜀图》不再强调人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大李将军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则有强烈的园林感和代入感。第二变是五代之变,代表画家有荆浩、关同、董源、巨然,他们的画中体现出了强烈的归隐思想。第三变是北宋之变,范宽、李成的山水画可谓是丰碑式的画作,颇有一种高山仰止之感。第四变是南宋之变,代表画家有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他们的画一改北宋时的雄伟,呈现出透润连绵的景象。第五变是元代之变,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的画作中,神妙意能皆显露。第六变则为现代山水画家之变,八十三岁的张大千倒在《庐山图》的景象,仿佛浮现于读者们的眼前。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本次讲座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浙江图书馆的读者们在李琢玉先生专业而富有人文气息的讲演中,对中国山水画乃至艺术拥有了新的视角,必将在未来的人生中描绘出新的图景。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