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到敦煌-斯坦因莫高窟藏经洞开古迷失
发布时间: 2017-06-20        来源:读者活动推广部              点击量:550        

        6月17日上午“‘一带一路’从杭州启程:来图书馆看敦煌展”开幕。开幕式结束后,著名敦煌学者、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冀青先生在敦煌展现场为到来浙江图书馆观展的观众们作“从伦敦到敦煌--斯坦因莫高窟藏经洞考古秘史”讲座,现场观者如织,讲座内容精彩纷呈。

        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倡议后,“一带一路”——21世纪的“凿空之旅”,承接着千年前的流风余韵并将之发扬光大。

        提及“丝绸之路”,必然无法避开敦煌这个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咽喉”要地。千年以来,丝绸之府的杭州与“丝绸之路”的“咽喉”敦煌频繁上演着“双城记”,为更好地传播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发展战略人文精神,普及敦煌文化艺术知识,领略敦煌艺术的美轮美奂。

        王冀青教授本次通过个人学术经历分享,系统介绍了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的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生平如何从匈牙利到伦敦求学,又如何从伦敦进行了中亚考察与敦煌结缘,以及其如何将敦煌藏经洞内的文物搜集到伦敦。王冀青教授于1988年赴伦敦大英博物馆对斯坦因从敦煌带走的文献及文物残片进行整理编录,自此1989年后,机缘巧合开始主攻研究斯坦因著作、日记等所有与之相关内容。并且向现场观众展示了很多敦煌文物壁画以及其个人在考察项目中的珍贵影像资料。

        斯坦因生在研究东方文化学者众多的匈牙利,读大学预科前便开启开始了东方学研究。而后,斯坦因先后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和图宾根大学专攻东方学,通过几年的学习,以及在《马可·波罗行纪》和《大唐西域记》的感染下,到东方去,通过自己的探险和考古,去寻找、印证书中记载的那些历史地理,已经成了他实实在在的人生目标。结束英国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攻东方语言学和考古学)后,斯坦因于1888年来到印度拉合尔学习犍陀罗佛教艺术并在此期间花了十年的时间找到《罗阁塔兰吉尼》原本对并对其进行校勘研究,为其文献学打下夯实基础。而后受到英国著名东方学家A.F.鲁道夫·赫尔勒经过研究《鲍尔古本》等新发现的新疆古代文书的论文影响,斯坦因开始起草新疆探险计划,并成功于1900年5月开始了新疆探险。

        自此,斯坦因分别于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进行了他著名的四次中亚细亚考察,考察的重点地区是我国的新疆和甘肃,所发现的敦煌吐鲁番文物及其他中亚文物是今天国际敦煌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此次讲座中,王教授着重介绍了斯坦因第二次和第三次中亚考察,也就是在这两次中亚考察中,斯坦因同当地的王道士王圆箓用白银换取了万件敦煌文书文物,并将其所获敦煌文书,凡汉、粟特、突厥、回鹘语及怯卢文梵语的原归大英博物院东方印本与写本部,凡于阗、龟兹、藏语及婆罗迷文梵语的原藏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绘画品在大英博物院东方古物部与印度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之间平分。虽然在20世纪初,众多西方列强国家都曾派遣学者探险家到访过敦煌,但敦煌藏经洞的文物在国际首次问世,都依托于斯坦因运回英国的众多文物。斯坦因一生勤于著书立说,他的关于中亚的考证报告与研究论著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敦煌学研究不可替代的珍贵原始资料,他是敦煌学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之一。为了他的事业,他终身未娶,他一生节俭,没有房屋,没有私产,只有书籍和贴着。私人信件”、“工作记录”、“地图资料”等的箱子。而王冀青教授20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对斯坦因对敦煌的研究,传播敦煌文化,以及此次精彩的分享讲座,都让在场观众受益良多。

        王冀青教授30年来就做着这一件事,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楚甘肃敦煌、新疆等地的珍贵文物是如何被外国考察家运出国去的,将来还能追回以及如何追回的可能性。在重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今天,王冀青教授的学术报告和专著,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始于西汉止于明清,让我们看到了一部波澜壮阔又极尽繁华,而最后落得苍凉凋敝的古代丝绸之路兴衰史。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