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的心灵和平相处——《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剧本朗读会
发布时间: 2017-03-17        来源:读者活动推广部              点击量:1297        

        “你跟你的心灵,能够和平相处吗?”

         没有灯光布景,文澜演讲厅经过简单的布置,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大家在微风细雨中赶来,聆听主演黄岳杰教授和张霁老师带来的这场浸润着情怀与信仰的朗读会——《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

         朗读的剧本根据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改编(又名《相约星期二》),讲述了罹患渐冻症的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辞世前14个星期的每个星期二给学生米奇讲授人生哲理课,该剧是面对死亡时进行的人生思考,具有死亡主题的现实意义与美学意义。

          “就像莫里说的,‘这一次,你来说我来听’,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对话竟十分自然,也许因为,这一天是星期二……”

          一句台词落地,莫里教授与米奇的故事画上了句号,现场陷入了片刻沉默,听众被故事内容深深地触动的同时更是被两位老师的演绎打动,不禁潸然泪下。稍作调整后,黄岳杰老师在解读环节中向大家娓娓道来:莫利老师在和他的学生的教导的当中,很多和我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现在在这个剧本中大家也听得出来,很多是老黄的话“塞”进去的,我觉得既然是演出,总是要有自己的东西加进去。我记得当年这个戏在杭州演出的时候,半夜有个同学给我发短信,说“老黄,我在台上看见一个老头好像你哦。”我心里还是得意了一下,这个更触动我必须要排这个戏。这个戏有这样的一个同构的东西在中间,所以我也会觉得特别亲切。我们这个戏的导演是张霁,我们在排练的时候他总是在提醒我说:“‘黄老师,你其实是按照你自己的方式来说话’,这是最对的......”

         随即,张霁老师也带来了他的排演感悟,自己经常有这么一句话,你做的,你说的,也许不是真正的你自己,里面有一个真正的你自己。因为很多年以前黄老师跟自己说过这个话,当时是不相信的,直到后来体会到了,没错,确实有一个真正的自己,我们要冲破重重壁垒才能见到这个自己,重重壁垒。这个戏,说白了就是,一个契机,一个契机出现了之后,这个孩子(米奇)受到他内在的光明的引导,突破了重重的壁垒,见到了另一个自己......

         在众多的听众中,有一位“感谢者”,他提及了老师讲到的一个关键词:坚守,说到了黄岳杰老师从1981年来杭师大中文系念书开始,黄岳杰就再没有离开过,刚毕业留校当老师的时候,学生们都喊他“头儿”,后来,慢慢地,大家都喊他“老黄”“黄老爹”,也说到不管自己是从事朝九晚五的行政工作,还是面对复杂浮躁的都市生活,都要抽空回来看看老黄的戏,去努力坚守一点自己内心里的东西,由衷的感谢老黄。我们了解到,他是流霞剧社第一届的社员,毕业快20年了,每次“回家”都倍感亲切。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米奇。

         黄老师还对大家说,舞台是光源所在之地,如果留意,会发现那些从舞台上下来的学生,他们真的已经被自己照亮了。那几十分钟的记忆,将是非常深刻的,有时候,甚至会照亮一生。不是所有的时间和所有的空间里,人都能像在舞台上那样坦然而坦荡地向着理想,追求美好。现实无疑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场并不轻松的较量。个体的自我,只有相对于社会才能被界定。为了谋生,人必须付出,交换来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空间。为了发展,人却同时必须坚守,某些珍贵的东西,是不能失去的,因为一旦失去,人将不由自主地黯淡。再怎样优越的物质,都不能遮掩这种黯淡。

         朗读会虽只有一个下午的陪伴,所留下的感动却是持久的的,近日,两位老师正在排练《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专场演出,我们期待更加生动立体的舞台呈现带给大家心灵的震撼,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共同见证文学和艺术的血脉的传承,愿我们都能长久地与自己的心灵和平相处。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剧本朗读会》

 黄岳杰(右),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流霞剧社创始人、编剧、导演。

 张霁(左),浙江省戏剧影视家协会会员、上海朱大可工作室艺术监制青年戏剧导演。

 旁白:流霞社员张惠珺

 现场听众专注聆听

 流霞剧社第一届社员互动

 录音整理:汪吴昕 孙启隆

 图/文:律 婳 陈茵婷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