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曲读文系列讲座之《昆曲的脚色制与舞台性结构》
发布时间: 2017-02-13        来源:读者活动推广部              点击量:558        

        2月12日,也是春节休假后的第一个周日,文澜讲坛迎来了拍曲读文系列讲座的第八场,请到了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朱为总老师来讲解《昆曲的脚色制与舞台性结构》。

        早春的上午,冷空气依然在游荡却丝毫不减读者朋友们参与昆曲的热情,活动开始前就有读者早早地坐在第一排,饶有兴趣地交谈着各自与昆曲如何结缘和对热爱的昆曲。

        朱老师说,昆曲是传统文化,而喜欢昆曲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看到视听室里坐着满满的观众,确实,昆曲已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的文人艺术,也是走入寻常百姓里的高雅戏曲。因此,为大众普及昆曲昆剧里的门道,对大众了解,观赏昆曲十分有必要。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昆曲的脚色制,但是从事昆剧工作40余年的朱老师并没有开门见山说脚色制,而是从昆曲基本的渊源,发展历程,包括海盐腔昆山腔昆腔以及南曲北曲之异等进行引导式的说明,让即使对昆曲没有任何了解的读者们也听的点头称道。兴起之时,朱老师还为大家清唱了一段《牡丹亭-皂罗袍》。

        昆剧作为一个戏种,从戏剧文学本到舞台演出,必须完成三个重要转换:一是文学本向舞台演出本的转换。如果说昆曲的文人案头本其成就主要在文学上的贡献,那么舞台演出本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将文学案头本所包含的文学成就及模式以一种适合场上演出的形式,立体地体现在舞台上;二是舞台时空的转换。要把舞台纯物质的空间在概念上转化为戏剧所需要的特定环境,即脚色必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空间和场面中才能演戏。在这里,朱老师通过演员的表演的真、戏剧行为根据需要自由变换以及景物造型三点告诉观众们舞台时空是如何转化的;三是演员与“脚色”的转换。所谓“脚色“是指传统戏剧按照剧中人物不同的性别身份性格等划分的人物类型的术称,从脚色制的结构上,主要以我们常听到的生旦净末丑为“五大门“”为基础,再有“七子班”“八仙字第”等多人结构。生:昆曲中的生一般是扮演弱冠以上、未及蓄须的男子,也称作小生。而这其中又有官生与巾生之分。旦:凡戏中女性皆属旦,有正旦、五旦、六旦。其他还有净、末、丑主要脚色。四句话总结传统昆曲脚色制即为:以生为尊,以旦为合、以净主离、丑为“挑”戏。

        已入午时,在读者观众们意犹未尽之下,这次昆曲讲座活动结束了。朱老师在台前同众多戏曲爱好者交流答疑之时,也承诺读者们以后若有时间会多多来浙图为大家进行昆曲知识介绍。

讲座现场

朱为总老师讲解

朱为总老师为听众清唱昆曲选段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