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与“文化复兴”
发布时间: 2016-12-07        来源:读者活动推广部              点击量:540        

        2016年12月6日上午,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应文澜讲坛之邀,在报告厅做了主题为“阳明心学与文化重建”的精彩讲座。

       讲座中,斯老师用朱棣的例子,首先从政治生态和文人心态为听众们分析了“心学”必然产生的历史原因。朱棣的主要谋士姚广孝曾劝朱棣不要杀方孝孺,认为“杀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所谓读书种子断绝,其本质含义是这次杀戮导致了知识分子对忠义操守的放弃,后果非常严重。朱棣在稳定大局后,转眼也实行以儒家理论作为治国纲领,祭祀孔子,大兴科举,组织编写了《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奠定了以理学为本的政治文化方略。斯老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表达和生动的肢体语言为我们细致的讲述“理学”。“理学”是诸子哲学的兼纳融合,因主要讨论义理、天命,故称“理学”,是融合儒、释、道三教的思想体系。

       接着,斯老师又从明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分析“心学”诞生的气候环境。

       一是突破“海禁”体制,“全球化”初露端倪,中国开始汇入了全球化贸易的浪潮。在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7000吨至10000,占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如果换算成中国习惯的“两”,大约为2.24亿两至3.2亿两;

       二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江南市镇迅猛发展。“湖丝”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仅次于丝绸的棉布也有“衣被天下”的美誉。与此同时,丝业市镇、绸业市镇、布业市镇等“特色小镇”雨后春笋般涌现,江南农村的工业化、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是西学东渐,掀起了思想解放浪潮。放眼看世界,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开始拉近。“思想解放”与“西学东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互为因果。与经济的“全球化”结伴同行的,是文化的“全球化”。

        紧接着,斯老师由王阳明开始讲起,深刻阐述了“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着重提到了王阳明“龙场悟道”是其学术生涯与生命历程的转折点。 明武宗正德元年是1506年,这一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修文县境内)当驿丞。在龙场这既非常安静又非常困苦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际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夜里,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阳明心学”的最大特色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主体意识的觉醒。王阳明认为“圣人之学心也”“此心即是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良知”就是“人心”,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他倡导“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是理论联系实际,而是“知”与“行”合二为一,以知为行,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

       最后一部分,斯老师本着重视与当前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出发点,着重讲了“阳明心学”对当下“文化重建”的借鉴意义。

       他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认为“阳明心学”给我们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是多方面的,斯老师将其概括为十六个字:魂归其所,学归其心,思归其体,道归其统,并做了深入的阐述。

       魂归其所是指现在的知识分子存在的问题,主要就在于操守的缺失,追名逐利,没有“灵魂”可言。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第四个问题“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他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工作者、新时期的文人,首先要使得自己成为有“灵魂”的人。而不能“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学归其心是指学由心得,学归其心。心是本体,心理合一,与万物合一。陈献章和王阳明都强调静坐功夫,是值得深思的。“静坐”,带有禅、道两家的修炼功夫,为的是保持心境的超然物外、平静空明,也是摆脱现实苦恼的有效途径。  

       思归其体是指个人的思想要有体系,一个社会的思想也要形成体系。我们的体系,毫无疑问、无可动摇的是马克思主义,这是党章和宪法规定的。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小平两位领导人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坚持“有中国特色”。文化体系的“中国特色”,自然是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诸子百家、儒道佛的精华。

       道归其统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一个“道”字。老子用“道”来形容人类、宇宙最普遍的规律准则。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形成了历代形成共识的“道”。知识分子是守道者、践道者,也往往是殉道者。那么,现在我们要弘扬和坚守的“道”是什么呢?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的价值”,就是“文化传统的血脉”。

       讲座结束后,热心的听众们围着斯老师,进行了热切的互动和交流,并纷纷表示,本场讲座内容精彩,不虚此行。

斯舜威老师在讲座中

讲座结束后,热情的听众们包围着斯老师继续探讨交流 

 
关注我们
网站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内部邮件
Copyright@2020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    

电脑版  |  手机版    |  APP